五时佛经串讲27--华严经解分19十地品之一(选)(8)

“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2际铩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十地品。整个佛法的修证程序,总的来说,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在十地之前,还有四种妙圆加行,比如楞严经中就是如此。),十地,等觉,妙觉。这个十地品,处在十向之后,等觉之前。十地与妙觉之间,只是隔了一个等觉位,十地向上修行达等觉,等觉过了就是妙觉,妙觉位就是成就佛果之位。由此可见,这个十地所处的阶位是非常之高的。本品开头的经文中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乃能入是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ben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胜智力故,欲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故,所谓: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遍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别善巧法,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众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顶故,得一切世间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间道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故。

 

在十地之前,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还只是局限在我们认识功能的范围之内,还是处在世间法的境界里面,但是一旦上升到达十地,就完全超出了世间法,而进入了出世间法的境界。在楞严经中说到,四种妙圆加行的最后一位,就是世第一地,她说: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如果我们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作显性识,而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称作隐性识,那么这个十地,就已经超过了显性识所能认知的范围,已经进入隐性识所了知的境界了。前面六识认知的境界,是很粗大的,前六识属于粗糙心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如果是没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我们的认识也就局限在这个境界之内,超出意识的境界就不是我们所能知悉的了,因此也可以把前六识所识别的境界,名为宏观世界。但是这个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就不一样了,由于他们非常非常的细微,属于细微心相,因此其识别功能就更强,可以识别比微尘更小更细的东西,所以可以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两个识所识别的境界,名为微观世界。如果我们把佛法修证由低到高的次第,分为两个大的阶层的话,所谓第一个低的阶层,就是世间法的阶层,包括前六识及其所认识的境界,他的顶峰就是世第一地;所谓第二个高的阶层,就是出世间法的阶层,包括十地、等觉、妙觉,包括他们所觉知的相应境界,他的顶峰就是妙觉。四种妙圆加行中的最后一个世第一地,就已经达到了前六识认知境界的顶峰,因此也就是达到了世间法阶层的顶峰。其后的这个十地,就是进入出世法阶层的第一个阶梯。这十地是一个大的阶梯,其中包括从低到高的十个小阶梯。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