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自己观察下来,您是近乎第二种典型的人,我建议您读一读《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将您的心胸放大。学大乘佛法,顶要紧的是冲淡我相,而扩大心胸是破我相的基础。第二种典型的人已具有大乘根器,再将心胸放大,则人我之分趋淡,分别计较减轻,自然能迅速走上菩提大道。 至于认识您自己的弱点,是贪心重呢?是嗔心重呢?是疑心重呢?或是自慢骄傲?唯有自己坦白承认您的幻躯有那些弱点,方能设法避免,方能自己提醒,不走上造恶业的因缘,这是想要修行的在家人须时时警惕的重要步骤 第四点,要尽量将你的生活和修行打成一片。这初听好像并不容易,其实并不难,养成习惯之后,效用很大。因为我们所讨论的是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最可能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是布施。其要诀是将布施的念头常常放在心上,留心抓住机会。要记住凡是影响人们愈广愈大愈久的机会,其作用,也即是功德福报,也愈大。 我们都已经是上了船的人,应该知道布施并不只是捐钱。布施有法施、财施、无畏施,范围很广。让我简单的和各位谈一谈: 使人增加智慧,教人有用的智识(如做老师),供养法师(使法师能安心将佛法智慧传给大众),助印佛书,赠送及流通佛书,都是法施。像台湾的李祖鹄居士,二十年如一日,经他的手送出去的佛书,相信已超过一百万本。台湾另一位翁仁明居士开了一所维摩诘书屋,大规模的赠送及流通佛书,自己常常到书屋去照料。他们二位都是将生活与法施打成一片的好例子。 财施也包括了物质,有的宗教,规定教徒要将每个月收入的百分之几捐给教堂,佛教中一般来讲,都没有这种硬性规定。其实,这种每月得捐若干的办法,也有它的好处,至少可以每个月提醒您一声。假定您能自己规定,我每个月一定捐几块钱给某一个寺庙或某一种义举,久而久之,您就养成财施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习惯。至于随时随地助人之急,不论多少,都是财施,都是善因,必得善报。 无畏施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修的法门。一位善尽其职的护士或警察,即是减除人们恐怖的好例子。无畏施也包括了不要造成对方的恐怖。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跟著母亲去绍兴乡间一家替我们看管祖坟的人家,偶然间看到一件事,使我留下一个始终磨灭不了的印象。这个人家的主妇为了要请我们吃饭,去杀一只鸡。我正好看到那只母鸡拚命在前面逃,这位主妇拿著一把菜刀在后面追,后面还有几只小鸡在吱吱呀呀的叫。这天在餐桌上我看了鸡肉,实在吃不下去!这即是无畏施的反面,世界上的这种情形,或比这更惨的场面不知有多少。要天下太平,要都市中杀盗的罪犯消除,看上去并不容易!因为有这共业的恶因,必然会生共业的恶果。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自己行无畏施,也能劝人阻止人不杀不害,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修行。 现在我将上面的四点再归纳一下,这是各位可以自己订的功课: 一、要订立一个可行的早课。 二、一年至少要认真参加一次七天或以上的修行法会。 三、要随时检讨认识自己。 四、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行修行,随时抓住机会。 因为在家人修行要靠自己,别人帮不了您多少忙,所以健康对您十分重要。近年来,美(mei)国社会已经由医治疾病逐渐进步为预防疾病,这是一个好现象。希望各位同修对这一方面的新知识,尽量接受。您身体健康,住世久长,修行、种福、积功德的机会也就增加,非常重要。 我自己近年来有三种警惕及一个目标,也想贡献给各位供参考及讨论:一、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二、不要批评。三、不要为烦恼所转。并以福慧双修为目标。 【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一位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方。那时我正睡著,只觉车身一震,‘碰’的一大声,惊醒睁眼看时,只见那辆撞我们的车正好一个跟斗翻了出去,我们的车也马上停止。后来方才知道那辆车正好撞在我们的车前后门中间的钢骨上,这是这辆车最坚固的一点,所以那辆车被弹了出去。各位请想一想,如果那辆车是撞在钢骨的前方,即撞进前门,居君不死即伤;如果稍向后,撞进后门,我不死即伤,这真是差之毫厘的事。如果撞在后车门上,今天我就不可能和各位相聚! 在现代的高速度社会中,一个人随时可以死亡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相信各位亲自遇到的经验也一定很多。所以,我这一个警惕──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并不是故意恐吓各位。 常听见做母亲的会说:‘啊呀!我是很想修行呀,可是孩子还这么小,家里的事情又忙得透不过气来,那里有时间修行呢!等孩子们都成人了,我那时就可以安心修行哩!’各位,在座的年轻母亲很多,不知有没有生起过这种念头?我可以告诉各位的,有一位母亲十多年前曾这样说过,可是她现在正忙著替女儿照料孩子! 也常听见在做事的朋友讲:我很喜欢学佛啊,可是现在每天上班,事情实在太多,不如等我退休之后,一定可以专心修行了。也有人说:现在那里有时间修行,现在得尽力赚钱,不然等退休之后,连生活都没有保障,还谈甚么修行。 各位,我和我的妻子和如都曾有过这种念头。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到这个问题时,和如曾问我一句话,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她说:‘您知道您能活到几岁?’我说:‘这件事可没有人能知道呀!’她说:‘那么算盘不能打得这样如意呀!’各位,您们觉得怎样?六十年来,我亲眼看到不能等到孩子成人或等到退休就先走的,已有好几位了! 去年年底,我参加了显公法师在大觉寺主持的佛七,令我回忆起十七年前我在大觉寺第一次参加佛七的情景,不觉生起极大的感慨。因为在这短短的十七年中,共同参加第一次佛七的在家佛友,竟没有一人在此次重见。就我记忆所及,其中已有七位先后去世!如果这种事实还不能使我们相信无常的真理,实在可以说沉迷得太可怕了! 所以,以为一定有明天,等明天再修的观念,是在家人修行的大忌。 【不要批评】 我所讲的批评是包括了批评事及批评人。 不批评并不是说不辨是非,在您没有证入本性或空性之前,应该要辨别是非,应该对是非有所取舍。我的不要批评的警惕,一是要慎重三思,不要轻易批评;二是减少造恶业的可能。各位,我们得自己承认,我们的智慧实在不够,也没有天眼通,看不到一件事今后的影响如何,因此批评很容易有错误,或者有所偏,不够公正。错误、有偏或不公正的批评,害人害事,就会造成恶业,而最易犯的是口业。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