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中提到一个随喜的方法。思惟:「我实际上已经受了菩萨戒,幷承诺要解除众生的苦,带给他们安乐,令他们修行佛法幷积集功德。现在有情自己那一方面主动这么做,真是太妙了!」当我们见到别人修行佛法、成就证量,或仅仅是快乐的体验,都应当到高兴,就像找到如意宝或宝藏一样。在《证道歌》中,宗喀巴大师解释道,随喜是最好的善行,下一点点功夫就能够积集大功德。还有,一位证量很高的安多喇嘛说,当我们躺在床上(或海边)时,如果想要积集大功德应该修随喜。 五、多多随喜,重视回向方法 为了在解脱道上获得更多的功德,我们最好还加上随喜这一修法。随喜极易做到而利益又极大,是佛陀以及上师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一再强调的修法。佛曾在《教诫胜光王经》中说:一切以贪着现世之心或因世间八法而发心所造的善业,不如以清净之心,随喜他人所作善业并回向无上菩提后所获的功德殊胜。《般若摄颂》中说:「三千须弥秤称可量取,随喜善法无能量取者。」佛世时波斯匿王发心供佛,有一贫女见后连续三天诚心随喜,故佛在这三天中都以贫女为首回向功德,因为其功德已超过了亲自供养的波斯匿王。恰美仁波切也说:「闻他人行善法时,当断嫉妒不善心,至心欣乐随喜者,当得福德与彼等。」弥勒菩萨的《现证庄严论》第二品中也讲述了随喜的修法。我们每次在回向善根之前,应消除嫉妒与傲慢,对十方三世从佛到菩萨、罗汉直至凡夫的一切善根都诚心诚意地随喜,以此殊胜方便迅速积累福报。 回向是在完成善事之后,愿善事的功德如何成熟的一种发愿(与发愿的区别在于发愿是在作善事之前,回向则是在作善事之后),回向与不回向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为父母健康而诵咒后,若作回向,父母能得到这一功德,否则,父母并不能得到这一功德。而且在以后生起严重的嗔心和邪见之时,这些善根都会因此而长时不能感果,另外,回向的对象不同,所感的果也会有极大的差异。如果只为现世的一些利益如健康长寿、消灾免难、升官发财等回向,则所感的果极小,而且也只会成熟一次,要想所作的善根能恒久不灭,也有个殊胜的方法,即把功德回向无上菩提,这样所作的善根能恒久不灭,而且还会逐渐增上。若仍执着于世间利益的一些人可以这么观想:我在获得出世的功德甚至是无上佛果之后,何愁还得不到这些世间小利呢?诸佛菩萨的福报即已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回向时发心应尽量广大。佛陀与祖师们关于回向的开示极多,如在小乘的戒律中,经常遇到佛陀亲口宣说的这个回向偈:「此布施善根,皆随逐饿鬼,消饿鬼恶身,得生善乐趣。」佛在《慧海请问经》中说:「譬如水滴落大海,大海未竭彼不尽,如是回向菩提善,未得菩提亦不尽。」至尊弥拉日巴也说:「山林禅修大修士,与彼给养功德主,同获成佛之缘起,缘起精华为回向。」即山林中闭关的修行人,与为其供养的施主,只要他们诚心回向,都会同等获得成佛的缘起。噶举派的觉巴仁波切说:「二种资粮犹如摩尼珠,若不发愿亦即不拭净,所求之果最终不得成,故于回向当励力修持。」意即摩尼(如意)宝珠若不擦拭清净,人们便不可能从中求到财物,同样在积累福慧二种资粮时若不发愿回向,则佛果也不可能得到,因此应励力修持回向。《般若摄颂》与《现证庄严论》第二品也都强调了回向的重要性,在上面所举的贫女随喜获福的公案中,贫女因没有将随喜的功德回向,而在以后生起了瞋心而失坏了善根。 六、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做大随喜功德 互联网具有传播信息快、受众面广、信息量大的有点,有缘佛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大随喜功德。 怎么做? 1、看见或听见有好的善行、功德,不妨发布在互联网上(论坛、博客、QQ好友等) 2、转帖好的弘扬佛法的文章(例如本文,弘扬佛法的功德福报非常之大) 3、更多... 随喜是一个行住坐卧都可修的简便法门!长福报太快了! 如果我们对他人的善行不生妒忌,反而生出欢喜心,就可以积集很多的功德。 曾经有人要求宗喀巴大师教授一个最易行、却又最有益的法门,大师就教示了“随喜”法的修持。 随喜,是不论行、住、坐、卧都可以修的法门,十分易行,利益却很大。 我们可以随喜自己曾作之善、或他人之善行,也可以随喜圣者之悲心与事业、凡俗众生之善心与善举,这些都可以去随喜。 如果我们见到某人为寺院办事,我们不要去想:‘这个人可能只是为了争取表现,讨好高僧’,我们要想:‘这人做的事对寺院有建树,对弘扬佛法也有利,对他本人也是一件好事!我愿我也可以做一样的善行’,这样就可以积集功德,同时也对治了妒忌心。 有人说如果随喜的对像境界比自己高,你可以在随喜时得他这善行之一半功德; 如果二者境界一样,随喜者可得同等功德; 如果随喜者境界比作善者更高,则甚至可得他所作的这项善行之一倍功德! 我们世间上有不少人的善行值得随喜,历史上有更多佛陀、菩萨、圣者、高僧及祖师等之悲心与事业可以供我们去修随喜,所以这随喜是最易修的法门。 即使你没去做甚么大善行,但透过至心随喜他人的善行,也可以得到很多功德。 诸佛、菩萨与祖师等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即使其中任何一位之功德,也已是不可思量的了,我们通过随喜赞叹他们的功德事业,如果能藉此而得到他们其中一位的一丁点功德,那已是十分不得了的事情! 除了想及圣者与凡众之善行外,我们也可以多看历代大师之传记,从而生起敬信及随喜。 阅读高僧及大师传记时,要以随喜心恭敬地去看,这样才可以有利益。如果翘着腿、抽着烟,当作是看流行小说那样地去看的话,是不可能生出随喜之功德的。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