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在一念之间(第一集)(4)

在《礼记学记》里面讲到,“禁于未发之谓豫”,这叫预防法。我们老祖宗在每一个学问当中,都讲到了“禁于未发”,预防。像医学,“不治已病治未保辉谡紊希安恢我崖抑挝绰摇薄O嗤模颐堑崩鲜Φ模恢我丫


    在《礼记•学记》里面讲到,“禁于未发之谓豫”,这叫预防法。我们老祖宗在每一个学问当中,都讲到了“禁于未发”,预防。像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政治上,“不治已乱治未乱”。相同的,我们当老师的,不治已经出问题的孩子,要治什么?在他问题还没出现,就能够把他导正。这个叫高!假如等问题出现了才收拾,那收拾不完。这一边收拾一下,待会儿又要跑到另外一边去了。“禁于未发”的学问。

    而《弟子规》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是“禁于未发”。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这个孩子就恭敬,他就不会对父母傲慢、顶撞。等这个孩子已经父母讲一句,他回九句,叫“一言九顶”,那你要再管,好管吗?是啊,我们现在没有“禁于未发”的智慧,统统在收拾烂摊子。

    请问诸位老师,您相信孩子会愈来愈好的请举手?好,请放下。你不相信孩子会愈来愈好,你还能干老师的工作,我也服了你了。是吧?就好像,“世界会愈来愈黑暗,愈来愈黑暗,我还是继续教书。”应该是愈来愈有希望,愈来愈有希望,然后努力去做。

    真的,我们体会到“禁于未发”,从哪里去教导?从他的心性这个根本。“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长他的善心,救他的过失、坏习惯。很精辟,就在《礼记•学记》里面。

    我们看,比方说现在跟父母讲话就容易很冲,为什么?脾气大,控制欲望太强,没有耐性,这个都是问题。可是从小这个孩子就形成了“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你看,这个孩子假如学会这一句,通达人情,体恤入微。为什么?他要观察,这一次劝不动了,得要看妈妈今天心情不错,“悦复谏”,那个“悦”就是看到高兴的时候再劝,不会父母很不高兴的时候,他还在那里搞不清楚状况,最后就冲突了。“悦复谏”,那个“复”呢?不厌其烦,很有耐性。我们现在没有这个心境,劝人家一次劝不动,“管你死活,真是没有善根”。我们耐性没有了,脾气就跟着来了。

    我们这一生,人很多时候,精神、时间都耗在哪?耗在负面的思考。负面当中,特别容易怀疑自己、打击自己,有没有?这个时代,要找到一个很有信心的人不容易。可能我讲到这里,有人不服气,“我很有信心”。假如一个人很坚定说“我很有信心”,可能他就是自大。大家注意去看,你注意去观察。真有信心的人,是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自傲。马上就怕别人不知道他优秀的人,他不一定是真正有信心的人,他急于张扬自己。而事实上,傲慢的人,其实是自卑的。他为什么要傲慢?他怕人家瞧不起他。所以老祖宗讲的“中庸之道”,很有味道。但是这种心性的道理,不深入经典,随着世间人谈的这些角度跟说法,很难契入这种境界。

    所以,人如何自信?《三字经》开头就给我们讲得清楚了,“人之初,性本善”,相信自己,不自卑了;但是“苟不教,性乃迁”,“我还有缺点”。一个人能觉得自己有缺点,他就不傲慢了,他常常觉得“我比人家高”,他才会傲慢。所以你看经典,开头第一句都是最重要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有明德。一个人真正相信自己有本善,肯努力的话,可以像圣贤一样的智慧跟德行,他绝对不会自卑,然后他会努力的赶快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他不想再糟蹋自己了,自己是这么好的本性啊。所以有这样的认知,他的精神跟时间绝对不会耗在自我否定上。

    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学生,都是相信自己可以成圣贤的,是不会常常否定自己的?常常沮丧否定自己,这个也是烦恼。烦恼重了,智慧就不开了。所以《弟子规》最后一句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一句话也是“禁于未发”,对治什么?对治他自我否定的错误心态。现在人有时候,气自己气到拿手去打墙壁,那就是自我否定太严重了。

    《礼记•学记》讲的,“禁于未发”是预防法;“当其可之谓时”,叫及时法;“不陵节而施之”,叫渐进法;“相观而善之谓摩”,叫做观摩法。这些方法在几千年前,老祖宗的经典当中都写了。老祖宗都没有说这是我发明的,结果现在人都说这个理论是我发明的。孔子他说道,他所谈的这些教诲,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圣先贤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智慧,承先启后来承传。真正入境界的人,他会很清楚,老祖宗讲的这些道理,都是每一个人本善里面本有的,不是他给他的。所以他不会邀功,觉得这个是我发明的。“述而不作”,孔子给我们很重要的求学问的态度。一个人稍有什么体会,就觉得,是我自己体悟出来的,铁定落入傲慢里面。

    所以刚刚跟大家提到“真幸福”,这个“真”是不变的才会幸福。而一个人他的孝心自始至终不变,这个人很幸福。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六十几岁的人,见到他九十岁的老母亲,就像那个两岁的孩子看到他妈妈进门,然后这个孩子双手打开,“妈——”,抱在妈妈的怀里,幸不幸福?幸福。那你们有没有看过六十岁的人,一进门,“娘——”,有没有?哇,你假如有看到这样的人,你赶快去跟他取经,他知道人生真幸福是什么。

    假如我们今天二三十岁,回到家里,自己成家了,成立一个小家庭,一开进去,“妈,我回来了啦。”你看他幸不幸福?他家财万贯,我跟你打包票他不幸福。现在不只没有说“妈,我回来了”,现在有的,推进自己家连问候都没问候,就坐在那,一句话都不谈。

    所以孟子讲,人生有三乐,那给我们一个真正幸福,一个很好的方向。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人时时跟父母兄弟的情感终身都如此。大家有没有回想到小的时候家里穷,一根棒冰,五个七个兄弟姐妹一起咬一口,好不好吃?好吃。那个时候一支多少钱?五分钱两支是吧?现在一支要两块,没有以前好吃。为什么?“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不是棒冰动,是什么?心变了,幸福就变了;心不变,幸福就终身保持了。所以假如现在二十年过去,三十年过去了,兄弟之间还是无话不谈,还是不分彼此,我相信这样的家庭,一定是身边所有朋友羡慕的家庭。

    还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一生不做任何的亏心事,一定会有那种俯仰无愧的快乐。这样的人不会得忧郁症,不用吃安眠药。现在吃安眠药的人愈来愈多,问题在哪?觉得很多事对不起良心,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惭愧自责了。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