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再来看看二十种随烦恼。总体来说,二十种随烦恼又可分为三类:小随烦恼,包括嫉、忿、恨、恼、害、悭、覆、诳、谄、骄十种;中随烦恼,包括无惭、无愧两种;大随烦恼,包括无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昏沉、掉举八种。那么什么是小随烦恼,什么是中随烦恼,什么是大随烦恼呢?这是就随烦恼的影响面来说的。小随烦恼,只与恶法相应,影响范围最小;中随烦恼,与不善法相应,影响范围其次;大随烦恼,则与染法相应,影响范围最大。但如果从粗猛程度来说,小随烦恼则是最为粗猛的,其次是中随烦恼,最后是大随烦恼。所以,在防恶断恶的时候,粗猛的部分是要励力遮止的,微细的部分则是要尽量警惕的。
如果更进一步来分析,则可以发现十种小随烦恼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嗔心相应,包括嫉、忿、恨、恼、害五种;一类与贪心相应,包括悭、覆、诳、谄、骄五种。而二种中随烦恼和八种大随烦恼合并之后共十种随烦恼,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累积恶法资粮,包括无信、无惭、无愧、懈怠、放逸等五种;第二类为面对境界时错乱,包括失念、不正知;第三类为修止障碍,包括散乱、昏沉、掉举。不但能分成这些类别,而且随烦恼的生起次第,亦与上面所列有关联,此不赘述。
4.2 实践的渠道
上面简要地介绍了实践的内容,即断恶修善,下面要看看实践的具体渠道为何。一般来说,人的起心动念是善是恶,以及起心动念之后,能否长养善法,熄灭恶法,这与所对的境界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凡夫心识总是在受外在环境影响,清净善良的环境,能引发人内在的善根;染污邪恶的环境,也能引发人内在的恶心。善根一动,相应的善心所法也都跟着动了;恶心一起,相应的烦恼及随烦恼心所法也就跟着起来了。所以,人要想修行增上,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能选择良好的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
谈到环境,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也就谈到了《百法》中所讲的十一种色法。这十一种色法即:五根,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境,包括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以及法处所摄色。总的来说,五根是五识所依,五境是五识所缘。靠着所依的五根,及所缘的五境,那么五识便生起来了。这生起的五识,会刹那刹那将诸多名言种子,熏染在第八阿赖耶识。而这些新熏染的名言种子,同时会成为将来五识再生起的亲因缘。在这个过程中,第六意识及第七末那识亦耦合其中,受前五识作用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五根所对的境,一旦五识生起,那么环境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所以,无论是修行以求自利,还是想做一番事业利益众人,如果希望过程能不断增上,而不是不断损减的话,那么当务之急,并不是一个人吭哧吭哧闷头苦干,而是慢慢经营自己的增上环境,慢慢发现一些有缘的人,一起来学习,一起来修行,一起来共做一番事业。俗话说,二人合心,其利断心。更何况是三人、四人,乃至多人。共业的力量不可思议,环境的力量不可思议。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