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下一句经文『凡取与,贵分晓』。这个取、与就是比方说家里、家族在分东西,我们也要视情况而定,当对方比较困难,我们应该多给,自己少拿。当人有这种礼让的态度出来,那家庭的风气就会处处体谅,处处相让,而不会处处相争。当家庭有这个和气,确实整个家族都会兴旺。但是只要染上争夺,像我们之前也有提到「居家戒争讼」,假如因为分不平,到时候告上法院,可能都不会有好的结局,甚至於会有坏的榜样留给子孙,到时候纵有家财万贯也会败丧掉。所以尽量能够让,我们就去让。周朝也因为泰伯跟仲雍把天下让给了弟弟,让给了自己的侄子,也能够造了他们周朝八百年的盛世,也能够让全国人民起而效法孝悌的精神。 其实人都很怕让,觉得让了以后自己就怎么样?没了。人不能只看眼前,当你一让,成全了德行,成全了家庭的和睦,而这一让也积累了自己的福分。当你有这么多的福分,自然在往后就会有所回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人不能随顺烦恼对应事情,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性,要随顺天理、随顺人心去做。所以「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就是当我们不愿意别人批评我们、别人侮辱我们,或者别人伤害我们,我们都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们。那我们同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不应该去伤害、不应该去批评、不应该去指责他人,用这一分心去体谅别人。 干隆皇帝有一个联璧里面提到「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爱他的媳妇;「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这一句对联也很有人生的哲理,给我们很大的省思。我们看第一句,愿天下翁姑,是指公公婆婆,因为千古有一个比较难解开的矛盾,叫婆媳之争。这个婆媳之争因为没有读过《弟子规》,「将加人,先问己」,因为媳妇也是别人的女儿。所以可以用三分爱女儿的这种情对媳妇,那相信绝对不会跟媳妇有冲突。其实这人真的是很奇怪,比方说妈妈很气她先生很懒惰,都不做家事也不帮忙。她生不生气?她很气!但是她也跟她儿子说: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了,其他的你什么都不用管。她还在养出一个会让另外一个女人气死的男人,有没有?「将加人,先问己」。那很多人为什么对媳妇比较严苛?因为她也是熬过来的,可能这个婆婆也对她不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们曾经穷过,应该看到穷人要倍加的关怀才对! 「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一般有一些男生娶了老婆以后,谁说的话算?所以这个态度有待商榷,因为这太亲了以后就会意气用事,对於他的做法利弊得失很可能都看不清楚。假如听了老婆的话疏远了父母,他的败相已露。因为他的孩子必然学不到孝道。那他这一生再怎么努力,到最后可能是白忙一场。所以不要用感情来经营人生,往往都会太偏颇。要用什么?理智来对应。 那现在又常常说什么IQ、什么EQ、什么CQ,还有HQ。这外国的东西,他就是把简单的东西怎么样?他不复杂他没有版权可以拿。所以其实很多的道理只有一个,讲成很多个,我们都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抓回来。什么是EQ?Daniel Goleman写的EQ。什么是EQ?叫情商是吧?情商。IQ叫什么?智商。这两个怎么分?会讲甜言蜜语叫情商,是不是?那什么叫智商?智力很好叫智商。这两个东西是两个吗?比方说有一个男人:我很理智,我要努力赚钱,所以没什么时间陪儿子,我要睡在公司。有没有理智?有没有?拍著胸脯,我是要为了家庭打拼。好像听起来很有理智。这哪是理智?理智应该是可以让人生全面发展。你说这个人感情很丰富,疼儿子疼得要命,什么事都不让儿子做,这样叫情商吗?爱之足以害之。你的情当中没有智,那叫滥情;你的智当中没有情,那叫什么?那叫薄情。很多企业家事业做得很大,妻子儿女去哪?连妻子跟他say bye-bye,他都搞不清楚妻子为什么走了,有没有这种人?因为妻子觉得跟他讲讲不通。 所以什么是情?什么是智?有真情者必有真智,有真智者必有真情,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所以明明是一个真实的真心,把它讲得那么多,让我们都不知道往哪一条线拉上去。所以卢叔叔他每一个礼拜再怎么忙,他都坚持礼拜天一定陪家里的人吃饭。请问是情商还是智商?对!因为对妻子儿女有真感情、有真理智,他才能够排除万难来经营他的家庭。所以我们学习圣贤的这一些道理,这一些做人的态度,才叫真情、真义、真智来过一生。诸位朋友,你觉得我情商好还是智商好?所以我们不要再,还是「依法不依人」,好好的跟著《弟子规》、跟著四书学习,不要再钻到这些专有名词去,会跳不出来。「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有这一分理智去体谅别人的感受,就不会强加於人。 我们看下一句『恩欲报,怨欲忘』。这个「恩欲报」,其实当一个人能念念不忘恩德,不忘父母、不忘师长、不忘众人对他的恩德,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所以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当他懂得爱、懂得付出,他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施比受更有福。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做义工的人每天都满面笑容。你看我们许哲居士已经一百零六岁了,我曾经见过她本人,在高雄的时候,她笑起来真的跟婴儿没什么两样,真是一片赤子之心。「恩欲报,怨欲忘」,所以她时时想著可以帮助别人,这是活在爱人的世界里。 当一个人能处处念恩,他就活在报恩的这种心境之中。当人在报恩的时候,他的内心会觉得非常充实。像我这一年多来也走了这么多地方,终於也有一点欣慰,觉得自己这一生很幸运,能够跟著杨老师,跟著卢叔叔,跟著我的师长,跟著古圣先贤的教诲,我是很幸运的人,所以也希望做一点事能够让他们欢喜。这一年多来,虽然看起来很忙碌,但是整个精神状况反而是愈来愈好,所以活在感恩当中确实不一样。当回首来时路,觉得还有这么一点充实的感觉。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