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行进在人生的逆境中,对于杜牧来说,东林寺这一站也只是歇下脚、喝杯茶而已,似乎并未让他触动哪怕毫许出尘之想,除了发发牢骚,满脑子想的都是美女啊、高薪啊、旅游啊这些事。并且经过他的生花妙笔,将男女淫事赋予了许多美感,他那些以华丽辞藻描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句客观上起到了诲淫的作用,在佛法上称之为“绮语”,属于妄语的范畴,是对自他清净心性的一种染污。 佛法对杜牧心灵的冲击,还有一段趣事可说: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高中进士,感到无限荣光——“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谈起来。僧人便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满以为僧人会另眼相待。谁知这位僧人面色平静,木然地追问杜牧是干什么的?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同行的朋友赶紧把杜牧连中两元的喜事拿出来夸耀,僧人依然不为所动。杜牧很是惆怅,现场赋诗一首:“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此时的杜牧,惆怅的心中是否闪过一丝疑情,想一想这个“空门”的“气味”对于自己的人生追求意味着什么?不过,从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中,我们可以推断,这一丝疑情很快就被“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温柔绮丽所淹没了。杜牧的人生之路,似乎正是对《楞严经》中“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的最好注解。 杜牧在离开人世之前,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书稿,包括那些千古名篇、佳句付之一炬,这种行为让后世凡庸的文人墨客百般不解。在他去世后二百年,另一位才华横溢、豪气干云的诗人苏轼用自己的绝笔诗给杜牧的焚稿行为作了一个注脚:“心似已灰之木,身若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这种境界,有几人能体味?可惜了这些聪慧至极的性灵,只因被五欲六尘所缚,枉生枉死,轮转不休,虽遭遇佛法,也只是种下远世解脱之因,不禁让人扼腕长叹……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