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僧人可以在佛学院学修,在家之信徒、居士虽有向佛之心,却难入学院深修。“我1984年来到北京时,观察当地居士们的情况,发现不少居士要跑到外地去找道场。那时,我就有个愿望:希望在北京提供给大家一个学佛的场所,提供给大家一个修行的宝地”。学诚法师回忆。但接纳大量居士入寺庙学修实非易事,这一宿愿直到21年后学诚法师正式住持北京龙泉寺时方得实现。 <, 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white; TEXT-INDENT: 24.25pt; LINE-HEIGHT: 200%; TEXT-ALIGN: left" align=left>1988年,学诚法师本科毕业,三年后再获硕士学位并兼任福建佛学院副院长、37岁时又成为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社会职务和俗事越来越多,但法师坚持随众,饮食起居与僧团无异,“从来没开过小灶”。在龙泉寺结夏安居期间,他每天往返于北京城郊,“早晨5点多从寺院出发去佛教协会办公,下午5点左右再返回寺内。”回寺之后,他为僧众讲授比丘戒,下课后在方丈室为弟子答疑直至零点,最后才处理公务,第二天四点半准时上殿。在丝竹乱耳之中他从不中断自习,插缝读书或闭关专修,他说:“养成懈怠懒惰的习气,以后不好改”。
法师将一天分为:八小时学修、八小时工作、八小时劳动及处理事务,并归纳了八个字的处事箴言“总别本末、轻重缓急”。身教先行、言教相随是法师一贯的风范,他教诫弟子,“学修一体,内充外显”,惟有自身备足功德,才可弘法利众生。 一个和尚三座寺:开示僧俗随众同修 1989年,学诚法师在莆田广化寺完成升座典礼,成为了当年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中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的名寺方丈。在他的住持下,广化寺如法如律恢复了佛教传统。尽管寺中僧众单资全国最少,但僧众数量却增加了近两倍,形成了安贫乐道的法门龙象,被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誉为全国三大模范丛林之一。
2004年,学诚法师荣膺陕西法门寺住持,他将佛教传统与佛学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应用到这座佛指舍利安放的寺院:恢复诵戒制度和结夏安居、振兴法会和开办讲座,尤其是佛法学习班的开设弥补了长期以来僧众以做事为主而缺乏闻思的不足。他说,“先提高寺院内部僧人素质,以后再办佛学院。将来要并弘三大语系、八大宗派,开设多种课程”。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