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纳谏当中孔子说到,「药酒苦於口而利於病」。这个药酒就是良药的意思。忠言逆耳,「逆於耳而利於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这一段话,我们非常熟悉,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六祖檀经》,六祖也说到,「改过必生智慧」,苦口的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听进去了,肯改了,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人家要提意见,我们不愿意接受,都掩饰自己的错误,那内心就在堕落了。所以后面提到的商汤武王,都因为底下的人非常没有顾忌的给他直言讲实话,这个朝代兴盛了。而桀纣是夏朝跟周朝亡国的国君,都因为底下的人唯唯诺诺,不敢给他讲,因为给他提了,他就生气,就杀害臣子,最后人家都不敢讲实话了,他的国家也就败亡了。这个是纳谏。 接著我们看下一个纲领是「杜谗邪」。在古代这些臣子当中,素质也有不同。有一些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他为了私欲,可能会去讲谗言陷害忠良。而在我们的弘法道场当中,没有这样的谗邪之人。而虽没有谗邪之人,但是我们毕竟是接触了圣教,我们自身也在修行的过程,不代表我们进入了弘护的工作,我们的德行就成就了。我们是藉这个缘也不断在修正,不断在提升自己,所以难免自身还是会有一些习气现前。这个时候当发生一些情况,可能我们习气现前了,又讲人家的过失,这个就有可能算是给领导者进谗言的嫌疑了。所以这个时候领导者也要护念这个一时颠倒的同修,因为人难免修道过程起起伏伏,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师长曾经有提到,韩鍈馆长她很会护法。比方说听到哪个谣言,韩馆长马上去问,这个话先从谁传过来的?她马上去找那个人,然后把它调查清楚,绝对不再让这个谣言影响整个团体的人心。这个是她一个负责人,她懂得这样去把一些谣言、谗言把它制止。而那个传谣言的人,她刚好可以提醒他的习气,让他改过,不然口业不谨慎是很容易犯的。所以往生这个善护三业,善护口业摆在第一位,不讥他过。 所以我们看到经文说到的,怎么杜谗邪?「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这个「杜谗邪」要做得好,还是要回到领导者自己本身,他不能很容易动情绪、很容易动怒,他不能好恶非常的严重。比方这里提到的,他一听到人家讲什么了,未审,就是还没有判断清楚,客观了解,一听了马上火冒三丈。马上,他做这件事,他早看我不顺眼了,都被我猜到了,找他算帐去。都没有判断是非、来龙去脉,然后就气冲冲的,去找人理论,那最后是非都会搞错误。因为我们要冷静一点,老祖宗提醒我们,常常先来讲这些话的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有这个可能的。因为他的瞋恨心、对立,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先讲为快了。所以这个时候假如他已经心不正了,我们的好恶心又被他调动,可能去骂人一顿,对方被你误解完,可能就带著遗憾,带著怨恨,离开我们这个团体了。「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不能再跟人结恶缘了,所以这个时候冷静很重要。假如不冷静都是马上就带著情绪去处理,结果这些讲一些是非的人,他就会很清楚我们的态度,最后他的口才练得非常好,只要听他一讲话,我们的火气就忍不下来了。所以这里讲到的,特别会狡辩、会掩饰、会把话说得很好听的人,会讲到让你完全不怀疑他的人就出现了,大家的口才就愈来愈厉害了。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跟仁是愈来愈远离的。所以这个判断就能把讲是非谗言的风气,可以把它改正过来了。 接著我们看君道最后一个是「审断」,审查判断。因为一个领导者,他每一个决定,可能是决定整个团体的方向目标,决定整个团体的风气,团体的人心向背,都跟领导者有关。经文提到了,「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於小事,而略於大道;察於近物,而暗於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这一点也很重要,没有注意到这点,这个国家团体没有不败亡的。经文提到,一个为人君者最大的忧患在哪里?他只详细关注一些小事情,没有好好的去学习整个治国,带领团体的重要纲领。每天管那些小事,忙得精疲力尽,甚至於都觉得自己做得最多,底下的人做得少,甚至觉得底下的人都没能力,自己能力比较好,就自己做了。其实这些心态都要慎重。一个愈上位者,他重要的是做决策,他重要的是培养骨干人才,而不是每天管小事,每天东忙西忙,从早忙到尾。最后他忙了,底下的人就不知道要做什么了。你把底下人的工作都抢去了,第一、他没办法锻炼成长;第二、他会得内伤,他觉得领导都觉得我没能力,都你做,我不用做了。领导这么做了,下属会觉得不尊重我的工作,不信任我的能力,最后内心都会有一些埋怨、一些心结了。所以今天领导者做底下人的工作,这个叫道逆,这个没有守好君臣之道。君臣各尽他的职责跟本分,这个整个伦常就顺了。所以常常上位者跳过中层主管,直接去管底下的基层,甚至於一般的员工,结果被跳过的这些主管,他内心就很难过,你明明给了我这个位置,又不尊重我的职权跟我的能力。久而久之,他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久而久之,他的内心就会很难受了。所以分层负责,每一个主管,管好他底下直属的员工,这也是企业团体当中,应该守好的伦常关系。所以真正了解了,就能掌握自己的本分,不会每天忙於小事,也不会只观察到眼前的事物,而不能看得很深远,而没有做长远的规划。因为只顾眼前,当然就看不远了。 所以我们一开始也跟大家讲,能够务本,看到根本,就不会忙於眼前的事了。比方我们知道一个团体人和最重要,人和要先要做到见和同解,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重视整个团体的薰习,不断的薰习,不断在工作当中提醒、引导、教导底下的人,他怎么把薰习的这些道理,用在他的工作处事,这样就能解行相应。所以这个见和同解是人和当中最重要的。这个判断要把轻重缓急都能判断清楚,这个就是审断的功夫了。 而近代的政治界,我们有发现一个现象,太重视於整个制度的设计,忽略了人才的培养,那这个也是本末没有分辨清楚。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团体,要能够服务好大众,他必然要有人才。一个事业能做成,重中之重还是人才。所以我们记得我们赵朴老先生,在一次回答大家的话当中说到,整个佛教界要兴盛,第一最重要的人才,第二最重要的人才,第三最重要的人才!您看赵朴老他对於整个佛门,他的判断就是非常的准确。所以不管是佛门,还是我们的团体,还是中华文化的承传,还是我们家道的承传,人才都是重中之重。 《群书治要》我们刚好现在是每个礼拜六下午两点半到六点,在我们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跟大众一起来分享交流。今天只能跟大家分享到「君道」的部分,那以后有机会也欢迎大家到我们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给我们批评指正。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福慧圆满,我们最后同生极乐国,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