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电影中玩具对主人的忠诚是愚忠,甚至视作自私的人类希望万物服从自己的反映。但若换一个角度,设想玩具是真正的人,能做到重视别人多于自己,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 大概人们平时惯于自利,所以觉得玩具们的利他精神不可思议,甚至是不正常的。其实,利他精神并非遥不可及。佛法早于二千多年前,已提出人人都有发展慈悲的潜能;现代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人脑并没有天生自私的神经结构,倒具有同理心(empathy,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心)的倾向。 因此,婴儿看见别人身体某处受伤,会抚摸自己的相同部位,或拥抱妈妈寻求安慰,仿佛受伤的是自己。不过,随着年纪日增,人我之别逐渐分明,同理心才趋于模糊。专家说,纵使人类有自私、残暴的一面,但毕竟是群居动物,若非懂得互助互爱,早已被历史洪流中的种种天灾人祸灭绝了。 若说人人都本具同理心,那为何世界上会有坏人呢?这就正如电影中的鲁索,本来是一只温驯的玩具熊。但一次小主人大意地把它遗留在外,它长途跋涉步行回家,吓然发现小主人抱着另一只相同的玩具熊。从此性情大变,去到托儿所建立极权统治,欺压弱小的玩具并安排它们给最顽皮的小孩玩弄。 我们自小透过与身边的人的互动,认识自己和世界,学习待人处事,一点一滴地塑造个人人格。若有正面的成长经历作为养分,我们的同理心、慈爱、利他精神等种子都能得到滋长;反之,负面、痛苦的经验则可能掩盖这些德性。 家庭动力学家罗乐德(D. Law Nolte)在其一首著名诗篇写道:“如果孩子活在批评中,就学会谴责;如果孩子活在敌意中,就学会对抗;如果孩子活在嘲笑中,就学会害羞;如果孩子活在羞愧中,就学会有罪恶感;如果孩子活在鼓励中,就学会自信;如果孩子活在容忍中,就学会耐心;如果孩子活在赞美中,就学会感激;如果孩子活在接纳中,就学会爱己爱人;如果孩子活在分享中,就学会慷慨;如果孩子活在公平中,就学会正义。” 婴儿若感受不到温情,便有夭折的危险,这证明了慈爱对人类的重要性;孩童若得不到足够的关爱,长大后轻则社会适应不良,重则会有神经质、攻击性乃至犯罪倾向;若遭到同侪排挤、欺凌,便可能讨厌与人交往,认为别人总是不怀好意,因此对人带有敌意。同时,由于别人对他不好,他也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自暴自弃、我行我素。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