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刚经》的体会(2)

顿渐的过程,自然须注重心性,逐步认识到所有现实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那就能认识到宇宙的真实本质,体证如来实相。正如《金刚经》所说:“菩萨无住相 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薄

顿渐的过程,自然须注重心性,逐步认识到所有现实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那就能认识到宇宙的真实本质,体证如来实相。正如《金刚经》所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以顿悟立说的禅宗而言,成佛的惟一法门是见性。对学人而言,持戒修禅的修行实践,重在向心觅佛,不在向外求玄,倡导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于一直心的一行三味,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为宗纲,教示学人顿契见性。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坛经所说的迷人渐契,悟者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随意立顿渐之假名就是指只要能悟即心即佛之理,渐修也罢,顿得也罢,都是无关紧要之假名,从这个意义上说,顿渐又都称谓入道之妙谛。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处理渐修与顿悟的关系,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等。俗语中有很多经典语句,都是渐修与顿悟的世俗化理解和阐释。比如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形象生动地说明人们为某一个既定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言简意赅地表明了顿悟是在苦苦渐修之后的必然结果。“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顿悟与渐修之间相辅相成的很好见证。不断地学、修,不断地领悟,每一次小小的领悟之后达到一定的层次,然后渐修、渐悟,最后达到人生的大彻大悟,进入无上正等正觉的涅槃世界。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由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永无止境,人们感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急功近利,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其实,人类从出生到死亡,基本的生活问题是生存和精神上的满足、归依,当自己的社会地位感、荣誉感过于强烈,超出了现实可能时,以金刚经所含的般若智慧善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就能在闹市中求得心灵清净,就能明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功到自然成的生活哲理。正如智觉禅师所说:又如九层之台,则可顿见,要须蹑阶,而后得升。顿了心性,即心是佛,无性不具,而须积功遍修万行。又如磨镜,一时遍磨,明净有渐。万行顿修,悟则渐修,此名圆渐,非是渐圆,亦是无位中位,无形中行。“是以彻果该因。从微至著,皆须兹善根力,乃能自利利他,故道不遗于小行,暗弗拒于初明”。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做学问,干事业不奢求出名成家,做到随遇而安,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一切善果在你心无所住的渐修中达到至善,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家。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