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谈谈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的方法就是反省。反顺序地去反省,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依照着反时针的方向,一直反省到你出生。即使你记不得,也不要急,不要订进度,有时间你就反省,反省到恰当的时候,会想起你妈妈生你的状况。我说这个话,各位听了会笑,说:「这个可能吗?」我这个人从来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事,我也不指引别人走自己没有走过的路,这个是可能的。 第二个,反省可以彻底认识自己--假我的自己〈也就是说支配你过去行为的表面意识〉,找出你的缺点。如果我们把因缘论深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必须承认、也可以证实「错误与烦恼同在,毁灭与罪恶同步」。你活在错误里,不可能活在快乐里;你走向罪恶,绝不是走向永恒。所以我们要跟错误绝缘,若不摆脱错误,对学佛而言,是个大障碍,就会产生业障。什么叫「业」?比方一个公司、个体户一年的经营的总和,这个叫「业绩」;这个总和若是好,就赚钱;若是坏,就赔钱。我们人也是这样的,假如我们累积了太多的错误、罪过〈不能说罪恶,若是罪恶的话,那法院老早就办人了,就是光从错误和罪过来看的话〉,一定活得坐立不安和烦恼,那生活对你形成一种煎熬,生存对你形成一种惩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缘起缘灭、缘生的道理里面抽出那些错误的、不必要的条件,然后走出错误,人就无罪一身轻,身心愉快。假如你要以非为是,坚持错误,为自己辩护,也对,但是你活得不潇洒、不自在、不爽快。所以我们要想把佛法深植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要做认识自己的功课。 (三)以「心安无愧」为人生的取向 如何做认识自己的功课呢?如果我们要想做到刚才我所说的「无罪一身轻」,那我们就必须要有一个方向,把人生的方向定在取向于「唯求心安、心安无愧」,做任何事都是心安无愧、磊落光明。我们工作用功利主义,做人决不能用功利主义,因为人生有些事情最可贵的并不是金钱。我在禅学会里常说:「物质的满足、地位的荣宠,绝不能填补心灵的空虚。」所以我们就要以「心安无愧」作为人生的取向。立天先生那一天跟我说:「二祖老早就留下了榜样」。二祖去学法,达摩祖师问他说:「你求什么?」他说:「我唯求心安。」人要心安很难,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付出才能获得,耕耘才能收获。如果你不求心安,你不把你那些使心不安的因素抽掉,你的心不可能安。 (四)以「和谐的家庭」作为参禅的道场 第四,就是要以「和谐的家庭」作为参禅的道场。各位都知道,和尚参禅住在寺庙,而我们参禅要住在家里。我们若跟和尚一样,回到家里烧个香、敲敲打打,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那你修什么?如果我们家里不调和,一回到家,太太就瞪眼,先生就发牢骚,说:「这个没做好,那个……」,那我们修什么?不但如此,一个不调和的家庭,婆婆跟媳妇不调和,先生跟太太不调和,这是很害人的;家庭不调和的话,小孩子睡觉就会发郁闷,睡到半夜会起来坐着哭,有的时候他会哭的,因此就伤害了家庭,你不要再奢言修道了,所以家庭要先调和。 家是很可贵的,家是草昧与文明的分水岭。有了家,人才有尊严;没有家,人们相聚而□,跟野兽又有什么差别呢?家也是伦理道德的根源,没有家哪有什么伦理?有了家,才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子有亲、夫妇有义,没有家就没有伦理。家是人类值得骄傲的,家是人类负责任、尽义务的起点。有了家,人才顶天立地。家也是圣贤豪杰的温床,一个好家庭养出一个圣贤豪杰,一个坏家庭养出一个败类。 所以要想修行,先要使家庭和睦,亦即所谓的「和谐家庭」。什么叫「和」?「和而不同」。若是「同」,就不叫「和」了,那叫「齐」。是说每个人不同,个性、脾气、嗜好都不同,而且能够调和,好像小提琴的四重奏,音阶不同,听起来很好听、很和谐,这个才叫音乐。这样的家庭才能使人有营养,使孩子能够发展正常,使自己的心灵安适,这样才能谈到修道。「谐」就是一种协力,「谐」就是一种成功,「谐」也等于合唱--四部合唱,音阶不同,高低声音不同,但是它组合得非常和谐,非常理想、配合。这个最大的关键是人们常犯这样的毛病,总是说人家不对、人家缺点太多,不肯反顾自己,好比乌鸦站在猪的身上,说这个家伙好黑喔!没有想到自己不但黑,而且黑得发亮。所以要常常找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言行,然后做家庭的榜样,久久以爱心指引家庭。而且一个和谐的家庭,也是人生的避风港,当你遇到挫折、受到委屈,只有家里最温暖。如果你不把家庭关系处理好,铁定修不成功。我是讲人间佛法,不是讲深山古刹的佛法。(五)以「发长远心」为成佛的条件 第五、要发长远心。什么叫长远心呢?一般人的个性,我当然不是说各位,我是说包括我自己在内,一般人的个性总希望他不耕耘只收获,不努力只成功,不修行只成佛,不付出只获得,这就太离谱了。有的人去修行,修了一阵子,修到一个阶段,看起来没有什么效用,就算了。各位,罗马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你用个三年五载,就是说要发长远心,说「这是我生命的营养,纵然我不成佛,我每天吸收营养,对心的健康有益」,这样子才对。修行要发长远心,不可以求速效,因为这个是最伟大的事,这个是永恒的事、一了百了的事,你求速效求不到的,你怎么可能短期间就能成佛呢?你看六祖见了五祖一面,就成为祖师、见性,那他不是今生修的。 如果在这里说明生命的状况,很长,牵涉很广。我在这里简单地说,佛法讲「自他不二、生佛平等」,是说原本的你,不是说被六尘蒙盖的你。为什么「众生皆佛」?为什么「自他不二」?在佛法里所说的「大圆觉海」里面的「生命之海」,比方说「海」当然有水,所有的水分子都是氢二氧,所以每个氢二氧不是相似,不是相等,而是全同。等到它离开生命之海,随缘漂流,有的到了化粪池,有的成了矿泉水,这就难讲了。所以生命「多即一,一即多」、「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佛法可以用哲学来讲。 (六)以「明心见性」为学佛的目的 第六个、就是要「明心见性」。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明心」,如何「明心」呢?刚才我讲过心有多种,有的物种共性,有的物种不共性;有「后有的心」,有「原本的心」,这个不难理解。而见性更简单,你想一想:「火性是热的,火急遽氧化;水性是湿的,不管它固体、气体、液体都是湿,湿性不变。那么众生皆有佛性,生命的属性是什么?」各位空闲的时候,凭各位的学识那么好,有那么好的学术基础、思想方法的素养,我相信只要慢慢去参详、琢磨,是不难明白的。「火的属性热,水的属性湿」,生命的属性也是一个字,你慢慢琢磨,你就去参。你参到时候,这个参不用急,只要你「必有事焉而毋忘」,不要忘记有这么一个课题在,有空就琢磨、琢磨,一旦你琢磨透了,就是「桶底脱落」,挑水的桶子解掉了。你就见到这一切完全是假象,佛法讲的千真万确,你就认同佛法了,因为你亲自看到了。见性不是什么很玄奥的东西,非常简单。我今天的讲法,都把最复杂的变成最单纯的了,我把它的装饰、花衬都去掉了,更简单了--「水是湿的,火是热的,生命的属性是什么?」你去琢磨,就可以了。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