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第十五集(5)

“慈忍”,从今天就开始练,你看到每个人,他跟我是一体,就好像他是我的右手,现在这里流血了怎么办?你就赶紧去呵护它,让它不要再流血了,是吧?你有没有看过哪个人手上流血了,然后他用左手去捶“流死你好了/div>

    “慈忍”,从今天就开始练,你看到每个人,他跟我是一体,就好像他是我的右手,现在这里流血了怎么办?你就赶紧去呵护它,让它不要再流血了,是吧?你有没有看过哪个人手上流血了,然后他用左手去捶“流死你好了!”所以你要用同体的慈爱,你的灵性这生就能圆满,真正自爱很可贵。

    “喜忍”就是面对一切境界,都觉得是来提醒自己还有坏脾气,提醒自己还有哪些习气,每个人都是来成就我的,每个人都是我的贵人,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是我们的贵人、老师,那你看哪个人不顺眼?看每个人都感恩他,他来成就我的人生,“喜忍”。不只没有脾气,欢欢喜喜接受这些人、事、物的考验。

    具体来讲,接下来的经文就讲到了。我们看经文:

    【如前日好怒。】

    就是平常以前的习惯容易发脾气。

    【必思曰。】

    必定思惟、观照。

    【人有不及。】

    这个人有做不好的地方,做不到位的地方。

    【情所宜矜。】

    在情理当中,都应该能够,这个“矜”就是怜悯他、包容他,而不应该指责他。这句话在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感触很深。我们生气,不就看这个人做人做事你觉得他不对、不妥容易生气。这个时代的人,请问他成长过程,读书读了十几年,学了多少做人做事?他博士毕业都不见得学会做人。大家想想,一个人读到博士没学到做人,你说他冤还是不冤?我觉得挺冤。“人有不及,情所宜矜。”现在人多可怜。

    师长常用一句话让我们长养这种宽恕的心,“恕字终生可行”,一个人能时时守住一个恕字,你的道德能不断提升。师长讲:“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没有教他,他所以不懂,你不能怪他。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你说他父母没有教,那他父母不对,你找他父母去。他父母说我爸也没教,要去找他爷爷奶奶,结果找他爷爷、奶奶说我父母也没教。一堆人走到坟墓前,结果大家都是受害者,为什么?传统文化断了好几代人了。

    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拥有五千年高度的智慧,却没有学到,多可怜。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一岁、两岁的孩子就在那里读《弟子规》,很欣慰,他们没像我们这样几十年之后撞得头破血流,才知道这些东西好。现在人错都不能责怪,没学你还责怪他,不是变成我们苛刻了吗?

    有人说,他有学,学得比我还早,学得比我还多,那他不能原谅了吧?“人有不及,情所宜矜。”可是他已经学了很久。学越久,他还做不好,那他更可怜,是不是?首先,他掉到一个自己觉得自己懂了的一个洞里去了,拉不出来。再来,他学越久,人家都说,那个是学《弟子规》、学《了凡四训》的,学成这样。他那个招牌不好,每天在折福。很多人因为他,“传统文化不能学,”他在折福。你赶紧要把他这个招牌擦亮一点,你才是慈悲。所以还是“不要道,不要情”。不要去要求他要好,你应该是遇到了这个人就是跟你有缘,应该想着怎么帮助他从这个修学的陷阱里把他拉出来,所以人他不懂。

    【悖理相干。】

    他违背这些道理做事情,甚至对我们无理地冒犯。

    【于我何与。】

    错在他的行为,我应该能够包容他,不应该生气,甚至应该体恤。“观忍”,体恤他;“慈忍”,感化他,帮助他。

    【本无可怒者。】

    接着经文又讲: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又能思惟到天底下没有自以为对、自以为是的豪杰。一个人自以为是,他就傲慢。人常常起个念头:我高,人家低;我有智慧,人家没有智慧;我能,人家不能。这都是高下见,都是傲慢的态度。所以这些习气很细微,我们有时候觉得我好像改掉了,那是表面改掉,更深的还要越挖越深。

    大家有没有经验,突然起个念头:我最近都没有发脾气。可才起,当天境界一来,忍不住。意思就是还差得远,你的祖先都在保佑你,马上提醒你还差得远。你身边有良师益友也会提醒我们。

    子贡,今天都提到子贡。子贡有天说我不愿意人家这么对我,我也不会这样去对人。就是说他觉得他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果孔子马上跟他讲,不是你的境界、不是你的功夫,还差得远,不要讲那么快。

    这个“恕”是一切人、人做的一切行为,你都能包容,那你才是真正的宽恕。所以这个傲慢的习气,要时时能观照到。

    “亦无尤人之学问”,这个“尤人”就是埋怨人,怨天尤人的这个态度出来了。我们看“学问”,这个“学”就是学觉悟,这个心是觉悟的状态,人怨天尤人他的心就不在觉悟当中。古人说,“学问深时意气平。”看一个人学问到不到家,看他接触一切人、事、物能不能心平气和,所以没有尤人之学问,会埋怨别人就谈不上学问。我们容易宽恕别人,就不会去指责别人。但是这个恕,宽恕别人不容易,宽恕自己很容易。所以我们刚刚说学问是什么?觉悟。你随时是用你的正念,而不是用习气在过日子。

    范纯仁先生有段话,对于我们能不能调伏对人苛刻、指责的态度是一剂良方。范纯仁先生是范仲淹先生的第二个儿子,他做到正宰相,在政治的成就没有输给他父亲,他父亲是副宰相,他是正宰相,当然也是他父亲培养的。他说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则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刚刚说求学问,这个学是觉。大家看我写这段话,最后还剩两个字写不进去。这个情况就是告诉我,我做事情特别不善规划。挤到最后这两个,你要看看,懂得规划,空间就掌握得好。这些小地方都流露自己不足在哪。

    “人虽至愚”,他不是很聪明的人,可是他看别人缺点、指责别人的时候很厉害,“责人则明”。我以前带班的时候,那个很调皮的孩子,常常犯错,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他能讲出他的问题,讲得最清楚,其实他也常犯错,“责人则明”。“虽有聪明”,一个人他比较聪慧,可是他假如常常宽恕自己,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恕己”,他也会慢慢的这个聪明智慧就一直下降。常常在那里找借口、掩过饰非,他会越来越没有智慧,“则昏”。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