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见过,首先是非要判断得很清楚,而纵使能判断是非,也知道自己这件事错了,但不一定能深刻反省,也承认错但反省不深刻。为什么?因循的态度太强,得过且过,没下定决心去反思、去改,所以因循也是大病。甚至於自暴自弃,明明知道不对:我也没办法,我能力有限我改不了。这就很难深刻反省!还有一种有口无心,口头上谢谢、谢谢,我知道、我知道。但是还是不够深刻去反省,进而就不可能去改。这反省有的还反省过头,反省到最后信心全失,提不起劲,那过犹不及。所以能自我反省这是可贵的,能知过、能认过,接著不是在那里懊恼、沮丧,更重要的,后不再做,改过。忏悔是后不再造,这个才是真正正确的心态,积极的来面对错误改正它。而要见过、要悔过、要改过,还是要回到心地上的功夫,所以病都病在这个心上。首先要格物,人不愿意放下这些欲望,每天就是被物欲牵著鼻子走,怎么改?每天看到这些诱惑就忍不住,就做不了主,首先要能格物;窒欲,欲望要懂得节制,慢慢才能把错误改正。 再来,自己的习气不能做主,要随顺经典,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气烦恼。比方自己傲慢不能随顺,自己情绪化不能随顺,我们常常:我这个人个性就是这样。那也改不了,都给自己台阶下,给自己一大堆理由。所以欲望是障碍,习气是障碍,修行之人哪有什么性格?性格都是藉口。修行人仁慈博爱念念为人著想,还有一大堆性格的藉口,都是障碍改正过失。所以对自己的习气,要赶尽杀绝,要有这样的态度,对别人要厚道三分。再来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在社会的风俗、习俗当中陷进去,分不出对错是非,最后没有办法自拔。比方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道义,礼义是行为的准则、准绳。但现在的整个风气是唯利是图、功利主义,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个想法:大家都这样。大家都这样后面就加一句,这样也很正常,无形当中这个认知就会障碍自己勇於改过,勇於随顺经典的教诲,这个勇气就提不起来。见义要勇为!今天我们都看著金钱,看不到父母的需要,看不到亲戚朋友的急难,我们心里还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全部都是被世俗的风气所染。 我们曾经也跟很多朋友一起观看,白方礼老先生的电影。你看老人家这么困难,一生五千块钱积蓄全部拿来建学校,他不随顺功利,他觉得一生坦荡,一生最痛快的就是该做的事尽心尽力去做。所以这是不被世俗所染污,不随波逐流,才能知过、悔过进而去改过,这是谈到改过。而能知过,首先他对於是非邪正、善恶好坏,这些都要能判断清楚。这一点还得要透过多学习经典,《朱子治家格言》里面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是非善恶不是学历高就懂,学历高是学的那些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真正的是非善恶在亘古不变的经典当中。我们最近看到,很多年轻人犯下的错误,伤害父母,甚至杀害的都有。我们听到这些情况也是非常震惊,也是很忧心,进一步,赶紧教孩子伦理道德。 一个日本留学的人,留学五年,有一次妈妈给他寄钱,在日本留学那个生活费都很高,母亲是非常的不容易,省吃俭用,就这样一段时间就给他汇钱过去。那一次觉得汇得太少,回到国内一下飞机还在机场,一见到母亲第一句话愤怒的说,你上一次怎么给我寄少了?母亲才稍微解释一下那个情况,他马上拿刀就连续刺了他母亲好几刀,身边的人都不敢去管。他母亲后来倒下来,还是一个美(mei)国人把他母亲送到医院去。留学日本那在一般的认知里面,都是学业当中的佼佼者,可是却面对母亲还这么样的狠心,他心中有是非吗?有善恶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以至於所有政府教育部门的省思吗?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学历很高,却做出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情,我们家庭还有希望吗?整个社会还有希望吗?所以最严重的问题,重视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忽略了道德,忽略了根本,本末倒置,怎么可能会教出好的孩子?《大学》里告诉我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我们现在都只看到才能,看到学历,看到知识、成绩,却严重忽略了德行的教育。 所以现在这些现象出来,它不是偶尔,它可能会愈来愈多,因为忽略的是好几十年的教育。赶紧亡羊补牢,赶紧全民一起学习老祖宗的经典,他才懂得判断。而且读一遍、读二遍还不够,要长期薰习,你遍数不够,遇到境界提不起来。不要说一般的人,我们一天不读,那个观照能力都不够,错了还不知道。所以持续不断的用功薰习,才能观照到过失,进一步去改;不然每天习气做主浑然不知,就很难提升。每天早晚一定都要有固定的读经功课,不能断,「工夫到,滞塞通」,你不能读一天休二天,铁定退步。所以以前读书人给我们提醒,「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那我们用科学来分析,我们现在多久不读书面目可憎?坦白讲我们现在每天读还面目可憎,为什么?习染太严重。甚至边读还怀疑,做人一定要做得这么辛苦,还自己在那里怀疑这个、拣择那个,拣到最后都不是跟圣贤人学,都跟自己学,随顺自己好恶在领受经典。 人自知者才叫明白人,没错,每天读还面目可憎,为什么?因为每天只读半个小时不够。怎么办?宁为成功找方法,读一个小时、读二个小时。薰到什么程度?不读经的时候一遇到事情,经句可以冒起来,那就随时随地都在薰习,都在提醒自己。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一不保持正念就胡思乱想。所以精进不懈,一有时间赶紧听经读经,一有事情来了真诚尽心尽力,一心恭敬谨慎去处理事情。处理的过程又时时对照经典的教诲,那这样用功就不间断,不间断了才能提升。所以经典当中有比喻,一个人修行就像钻木取火,你得钻到火出来。你钻一下:手好酸停一下,前面钻的都白钻。所以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才行,功夫不可以间断。大家不相信的话,比方我们用功了一、二个礼拜,只要跑去看一场打打杀杀的电影,马上两个礼拜的功夫全部都完了。当然你不一定要去试,我是比喻一下,我们以前都有这个经验,用功了一段时间,接触那些染污,一下子心的邪念、恶念就出来。 决定要保护好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功夫还没到的时候要懂得进退,还抵挡不了这些染污,赶紧以退为进。真正有定力了那可以,还没有这个定力以前要懂得避免染污。我们看颜回的功夫算很好,可是孔子教导他下手处在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看、所听只要会影响清净心、恭敬心,决定要避免,这叫护念自己的修行。颜回都要这样用功夫,更何况是我们!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要改过,首先要先能够避开这些染污,自己有了定力、有了智慧,真的人家有需要,你又不被污染,这才谈得上去帮助别人。不然我们好心,最后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就麻烦。我们长期的薰修有了,这样遇到一些境缘能够起观照发觉问题,进一步反省然后具体去改正、改过。所以改过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可几,理有顿悟,事要渐修,要一点一滴下功夫去对治习气。比方我们都知道贪瞋痴不好,瞋恨尤其伤害自己的身心,也让人很痛苦。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