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法海事件”中看到的是反主流文化过程中所显现的戏谑者、媒体和大众文化意识的淡漠和宗教常识的匮乏。而这,正源于对传统文化基本认识和认同的缺失。 第二,重视生命的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所在。《论语》云:“未知生,焉知死”;《孟子》云:“尽其道而死,正命也”;张载云:“存吾顺事,殁吾宁也”;《老子》云: “天地以其不自生而长生”;《庄子》云:“生死两忘,与道为一”;佛教更是直接充满了生命智慧的教导,“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欲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以种种方法教人透彻生命的本质,跳出生死的束缚,从而获得个体与他体生命的共同圆满。 以上所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与漠视使人们难以从中汲取丰富内涵来滋养现代文明,使当今文化形成虽有多元外表,实际内在空虚的尴尬形态。可见,“法海事件”中创作、传播者对佛教无知有意的戏谑和人们冷漠怪异的反应并非偶然。很难想象一个尊重信仰、崇敬传统的社会能够如此追捧这样的噱头,更难想象很多人对此无动于衷,甚至以“全民狂欢”的姿态来娱乐已然跌破道义底线的娱乐。 佛经《百喻经》中有“三重楼喻”,譬喻中的富豪欲不建底下二层而独得华丽的第三重楼,其结果自然以失败告终,并落得他人“何有不造第一屋而得最上者”的嗤笑。 这个譬喻道理简明,却像极了当前的人心。对自己的文化不仅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甚至不抱有基本的温情与敬意,在此基础上构筑现代文明,在此基础上谈民族复兴,则无异于建造华而不实的空中阁楼。 男女之“爱”怎可代言传统文化?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