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桥:佛教的养生之道(5)

3、心缘两脚之间,可以治愈头痛、眼睛赤疼、唇口热、疱疹、腹猝痛、两耳聋、颈项强等七种4、经常止心在足,能治一切R蛭颐瞧匠S媚缘氖焙蚨啵捌砍甯啵瞥刹 保娜缭迪拢蛭逶嗨扯υ銮浚

3、心缘两脚之间,可以治愈头痛、眼睛赤疼、唇口热、疱疹、腹猝痛、两耳聋、颈项强等七种病。

4、经常止心在足,能治一切病。因为我们平常用脑的时候多,“气强冲腑脏,翻破成病”,心如缘下,则五脏顺而消化力增强,众病自愈。

5、身上有病,一心止于病外,如果没有特殊的障碍,不出三日,都能痊愈。 

6、不以病为意,但寂然止住,心意和悦,也能治病。

7、偏用出息,可治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痰饮胀满、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病。偏用入息,可治憎寒壮热、支节皆痛、身体虚悬、肺闭胀急、呕逆气急等病。

8、吹、呼、嘻、呵、嘘、(口+四)六种息(或作气)治五脏诸病。六种息与脏腑的关系为“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口+四)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俗称六字诀) 

9、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减坏息散诸阴膜,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症结肿毒,持息治战动不安,和息通治四大(地水火风)不和,补息补虚乏。善用此十二息,可以遍治众患。

禅定何以对养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用中医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如我国中医的圣典《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说明精神的安定、和谐与正气在抵抗疾病及延年益寿方面的重要性。而佛教“气功”可以怡情养性,做到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自我调节、再生能力与免疫能力。

古代的高僧长寿者以禅师居多,他们虽然衣食非常俭朴,医疗条件极差,甚至常年风餐露宿,但精神充实,“禅悦法喜”充满,因而能尽享天年。近代高僧虚云禅师(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可说是一个苦行僧,一生坐禅、修庙不辍,活了120岁。虚云禅师的高足本焕法师,现任深圳弘法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ZX",他生活俭朴,也是常年坚持禅修、诵经(也是一种静心之法),至今已97岁,依然耳聪目明,行走便捷,时常奔走于全国各地建寺、传戒、讲经说法;虚云禅师的另一弟子妙智法师(俗名蔡松苍),1888年12月28日出生于福州市鼓楼区,2000年被评定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且名列榜首。今年正月二十八日,他在福建漳州香光念佛堂安祥逝世,世寿116岁。他生前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是:“三勤、三静、三淡、三乐。”“三勤”谓脑勤、手勤、脚勤;“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三淡”是看淡权力、看淡金钱、淡忘年龄;“三乐”就是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他的这种养生之道与他的禅修理念和实践是分不开的。

总之,无数高僧大德的禅修实践证明:生命既在于运动(运动员身体强壮,但长寿者少),更在于“空灵虚静”,佛教“气功”的理念与方法是佛教养生的一大秘诀,人人都可以通过禅修充分调动自己身心本具的巨大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却老的目的。欲知其详,可参看拙文《略论佛教“气功”》,中国佛教协会《法音》1997年第1-4期。

六、佛教御心术与养生

心理的调节与平衡,对于人的健康与长寿至关重要。但天灾人祸、际遇穷通、人情冷暖乃至平时的感官不适、言语冲突、举止违顺等等,都可能使人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就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实质性病变或损害。特别是当代,社会转型,人们生活节凑加快、物欲横流、行为失范、道德沦丧的现象增加,使相当多的人包括许多儿童少年患上种种的心理疾病。所以懂得和善于调御自心,是人们安身立命、延年益寿的关键。

御心术涉及面甚广,各个宗教和各种学派都有自己的御心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向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界说,可见佛教以调御人心见长。

佛教认为,人心如猿猴,四处攀缘,妄念纷飞;御心如牧牛,须时时看护,以免犯人苗稼。释迦牟尼佛是烦恼全断,举止安祥,心如止水,所以被当时人尊为佛陀(觉者)、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他说法45年,传下来许多调御人心,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的理念与方法,以至后人有“世上好语佛说尽”之叹。

御心的关键在于开发、增长自心本具的智慧。佛教将智慧分为闻思修三种,通过看经诵经,听法师或善知识讲经说法,以增长闻慧;在此基础上须结合生活,如理思考,加深认识,是为思慧;有了思慧后还须如法修行实践,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亲证宇宙真实之理,契合佛智,是为修慧。

佛教御心的方法极多。一般是由粗到细,先遵守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如五戒十善等。接着则应修习禅定,如诵经念佛、打坐参禅等,使自己心不旁鹜,定于一处。进一步则须深入禅观(冥想),依佛理用智慧,破析潜意识中的迷惑和贪瞋痴等烦恼、执著。

从养生角度来说,御心术的基本要求是要对现实中的各种逆顺境界有正确的认知,外不受恶语、谣言等不良资讯的蛊惑,内不受负面情绪的左右,从而能保持理性的良好的心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当今我国面临大面积的“非典”疫情,许多人过度恐慌,应对失当。这不仅会降低自身的免疫能力,很容易染上“非典”,而且由于心理紊乱,处于神经性“非典”状态,给自己的身体和正常的生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了解“非典”,保持警惕,遵循养生之道,处乱不惊。

佛教御心术对当今的心身医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日本身心医学家池田次郎的名著《自我分析》中说“近年来,欧美的心理疗法学者和专家们关心重视起东方宗教的祈祷、参禅等活动的医疗价值,把佛教的慈悲、智慧及‘无心’的锻炼引入心身疗法。”应用科学方法测量坐禅时脑电波图、脑血流图及其它内脏功能的变化,发现与“入静”状态极为相似,表明心态十分平静。佛教祈祷时也是一种精神统一的“入静”状态,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良好作用。近代心身医学家们设计的多种心身疗法,如精神分析疗法、自我暗示疗法、渐进松弛疗法、自律训练法、森田疗法、形象控制疗法等,都是提供一种有效调控自心的技术,锻炼人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以一种明智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应付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矛盾。其原理和方法大多脱胎于佛教禅定、瑜伽,具体方法从放松身体、调息、观想某种形象入手。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