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如清?谭嗣同《仁学》:“算学盛而愈多难取之题,治理盛而愈多难防之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然反而观之,向使不进,乃并此阻而不可得。是阻者进之验,弊者治之效也。”也作“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到得登峰,则魔自退。”有时也反其意而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谓总有压倒胜过对手的一招。如雪克《战斗的青春》第八章五:“敌人魔高一尺,我就来个道高一丈。”(李明权) 一瓣心香 瓣香,形似瓜瓣,上圆下方,内外条状排列。心的形状略似瓣香,故亦有“一瓣心香”之说。心香:旧时称心中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禅寺中开堂说法,往往先敬香给开山祖师等,如《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此日一会,不是小缘。将一瓣香为我无得禅师。且道:诸人还识无得禅师么?”佛家认为,内心的清净、慈悲和虔诚,是“真供养”,比形式上的敬香要重要得多,故称“心香”。后极言心中虔诚致敬为“一瓣心香”。如宋?王十朋《行可生日》诗:“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己敬焚。”又如《花月痕》第五一回:“次日,荷生仍来汾神庙,与心印共坐一车,一瓣心香,数行情泪。”(李明权) 一口吸尽西江水 禅宗比喻融贯万法。《五灯会元?卷三?庞蕴居士》:“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又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一动不如一静 意为: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据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南宋孝宗皇帝一日到天竺和灵隐礼佛,经过飞来峰,问陪同的和尚僧辉:“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僧辉对道:“一动不如一静。”一般地说,佛家反对身、口、意因妄而造业。僧人所居的寺庙,梵名Aranyaka,意译为寂静处,僧人所修的禅定,梵名Dhyana,意译为静虑。“静虑”这一意译,当从《礼记?大学》而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教也有“因定发慧”之说,后引用“一动不如一静”,系指不必多此一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劝人行事谨慎小心,以静制动。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况且下水顺风,相去已百里之遥,一动不如一静,劝你息了心罢!”王西彦《春寒》:“一动不如一静,看看事态的发展再说。”《红楼梦?第五七回》:“紫鹃停了半晌,自言自语的说道:‘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 一丝不挂 了无牵挂,或作“寸丝不挂”。语出《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意思是钓鱼人虽然钓竿随身,钓丝上空无一物。 “一丝不挂”之“丝”有两解。一解为一缕衣饰。《五灯会元》卷十二:“诸上座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丝。”另一解为一根钓丝。《五灯会元》卷十四:“僧问:一丝不着时如何?师曰:合同船子并头行。”意思是说,“一丝不着”,便达到了船子和尚超脱的境界。船子和尚有诗偈云:“金鳞不遇空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便得休。”可见“一丝不挂”本是禅语,比喻超然洒脱,绝无患得患失的念头,丝毫不受尘俗的牵挂,是很高的修持境界。 后用以泛指毫无牵挂。如《警世通言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