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牒】 又名度牒,即受戒的证明书。 【戒学】 戒律的修学。三学之一。 【戒坛】 修戒法的坛场。 【戒腊】 受戒的年数。 【戒蜡】 与戒腊同。 【戒擖】 与戒腊同。 【戒器】 堪能受戒的人。 【戒体】 授受戒法之后,受者体中,得到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谓之戒体,此戒体虽属色法,但外表无相,故又名无表色。 【戒取】 与戒禁取见同。 【戒取见】 与戒禁取见同。 【戒定】 持戒与禅定。 【戒定慧】 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持戒清净心则安,心安则可得定,得定则可观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对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无漏学。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以上五者叫做五分法身,戒者防身之恶,定者使心不乱,慧者破妄证真,解脱者离诸系缚而证涅槃,解脱知见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前三为修因,后二为结果。 【戒律】 防止佛教徒邪恶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戒律藏】 说明戒律的经典,为三藏之一。 【戒禁取见】 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 【戒波罗蜜】 六波罗蜜之一。 【扶习润生】 天台宗说通教的菩萨,以誓愿力,扶余残的习气,受生于三界以利益众生。 【扶惑润生】 由烦恼的扶助而受生。菩萨为济度众生而不断烦恼,因此常在三界之中受生,此即大悲阐提的行为。 【折伏摄受】 折伏恶人,摄受善人,此二门乃是佛道大纲,折伏是配智慧门,摄受是配慈悲门。 【求寂】 受十戒志求涅槃圆寂的人,即沙弥。 【求化精进】 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决定信】 决定的信心。 【决定住】 六种住之一,即菩萨自八地以上,得不还不退之位。 【决定业】 简称定业,即必定受报的业。 【沉冥】 沈于生死和冥于无明。 【沉檀】 沉香与旃檀香。 【沙劫】 恒河沙数的劫数。 【沙门】 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沙界】 恒河沙数的世界。恒河沙数是形容数目很多。 【沙弥】 华译息慈,即息恶和行慈的意思,又译作勤策,即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沙弥有三类:七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的地位。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本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沙弥与沙弥尼,皆应受持十戒。 【沙弥尼】 未受比丘尼戒的出家女童。尼即女。 【见地】 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当于声闻乘的预流果。 【见思】 见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来说,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叫做见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贪嗔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断的次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无学道。 【见惑】 二惑之一,即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见惑品数,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 【见行】 见爱二行之一。见二行条。 【见流】 谓见惑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离,为四流之一。 【见结】 邪见的烦恼,为九结之一。 【见爱】 见是见惑,爱是思惑。见二惑条。 【见网】 谓种种的邪见缠缚身心,好像网儿罗身不得出离。 【见论】 二种戏论之一,即我见边见等之戏论。戏论是无意义与无利益的言论。 【见障】 四障之一,即邪见能障碍菩提。 【见谛】 见到真理。声闻乘要在预流果以上才能见谛,菩萨则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见谛。 【见缚】 谓见惑能缠缚人们使不得自在。 【见浊】 五浊之一,即末世的时候,众生的邪见纷纭,因而浊乱世间。 【见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见道位】 菩萨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达少许二无我理,体会真如,乍见中道,故名见道位,又名通达位。 【见性】 见到自己的真性。 【见性成佛】 见性是见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为佛性,见自佛性者,当下与诸佛无异,禅家名之为见性成佛。 【见取】 四取之一,即取著身见边见等非理之见。 【见取见】 执著自己的见解,安住不舍,而且强非为是,即近于普通人的成见。 【见取使】 十使或五利使之一。 【见所断】 三所断之一,即于见道时所断的八十八使见惑。 【见犍度】 八犍度之一。 【言教】 佛以言语垂示的教法。 【言诠】 以言语来诠释义理。 【言诠中道】 中道之理,本离言说,但为了要说,就非用言语不可,这种言语所显的中道,叫做言诠中道,与离言说的中道不同。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叫做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意谓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语所能言说,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贝】 螺贝,在招集大众时吹之。 【贝叶】 贝多罗叶的简称,此叶经冬不凋,印度人多拿来书写经文,叫做贝叶经,或贝文。 【身入】 六入或十二入之一。 【身子】 舍利弗的译名。梵语舍利,华译为身,弗多罗华译为子。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土】 身与土,乃凡圣的依正二报,身为正报,土为依报。 【身光】 从佛菩萨身上所发出来的光。 【身见】 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为五见之一。 【身戒】 身体所应受持的戒行。 【身受】 二受之一。见二受条。 【身苦】 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的身体,有老病饥渴寒热等的痛苦。 【身相】 众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身笑】 身体作笑。智度论说:‘经曰: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论问曰:笑从口出,或时言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使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