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生,正是一切痛苦的开始,所以列居首位。同时,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老、病、死等苦的形成原因正是‘贪生’和‘求生’—对生命无限延续的渴望。 为什么人会贪生怕死呢?究竟生有何欢,能令我们如此留恋;而死亡的背后又存在著一些什么可怕的事情呢? ◆生何欢。死何惧 心理学家约翰·C·马格思和理查德·L·马格思在‘死亡和死的心理学’一书中,综合了死亡恐惧的心理基础,得出结论说,人之所以恐惧死亡的心理原因有下列七种: 1、死亡将人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无论日子多好,死亡是一个终结。 2、无法在死后继续照顾子女家人。 3、死亡可能给亲友带来打击。 4、死亡使得自己许多想做的事情半途而废。 5、惧怕死亡时的痛苦与凄惨。 6、死后遗体会变得怎么样?会发臭?会枯萎?不可想像。 7、死后世界到底怎样,没人知道,虽然有人说是极乐世界,但是到底死后会到天堂还是地狱?总是困扰著人们。 简而言之,这种种的担心害怕、忧愁苦恼其实都根源于对‘我’的执著。人们错认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串连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担心‘我’死后会怎么样?会到那里去?有时,我们把身体当作是‘我’,担心死后被埋在土里会不会腐烂、发臭。有时我们又认为在我们的身体之中有著另外一个‘不死’的‘我’,不断地在投胎转世或者依附在不同的躯体上,也就是一般人所相信的灵魂。有时我们认为身体是‘我的’,财物是‘我的’,亲友是‘我的’,而担心‘我’死了之后,‘我的’一切会怎么样?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当一个人因为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愤怒和颓丧而捶胸顿足来出气时,他以为他在敲打著那个讨厌的‘自己’。实际上他所捶打的只是身体—这四大元素的组合物的一部分而已。那里有一个叫著「我’的主体藏在其中呢? 另外,有更多的人—几乎可说是自古以来的每一个,都错误的执著感觉为一个‘我’。每一个人都喜欢各种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喜悦感,沉迷于器官上的享受而贪著于财、色、名、食、睡等欲望的快乐。误以为这种种的事物和它们所带来的美好感觉是真实而不会改变的。人们为了得到和保留这种种美好的感觉而追逐、争斗,得到就狂乱地占有著、消耗著,耗尽之后又再重新追逐、争夺......一旦这个‘我’的行动被宣布中止,也就是必须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便对于这种一向被依赖著的、妄执著的官能剌激将会失去的事实感到恐惧。 但是事实上这一切都只是因缘的和合与分散;是生灭的不断相续,如此而已。这一连串的生灭、生灭之中又如何可以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来称其为‘我’呢? ⊙苦的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回头看看八苦中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求不得苦’。而事实上,这三种苦的型态,在某个角度上也正好说明了一切痛苦的原因。那就是:得不到自己所要求的事物,或者说:我们的欲求无法得到满足。 乐的反面就是苦。 和所喜爱的人、事相聚是快乐的;因此和所爱的分离(不能相聚)就是痛苦。 和所厌恶的人、事或感受产生联系是痛苦的;反之,则是快乐的。 因此,总结一句:苦的原因就是‘所求不得’。如此一来,我们几乎可以说:整个人生都是痛苦的大集合。为什么呢? 我们喜欢‘生’,但有生必灭;失去生命是苦。 我们喜欢种种美好的感受,但是所有的感受都是无常的,不会永久持续著的;当美好的感受消失时,也正是痛苦生起的时候。 我们贪爱年轻的美貌,但是人总会老,一旦年华不再,便只有慨然长叹,又那能不苦呢? 我们讨厌死、讨厌不好的感受、讨厌衰老—我们总是企求著不必面对这一切负面的情形,但在因缘和无常的法则下,所有的‘转变’都是必然的。如果要说这世间有著唯一不变的事情的话,那恐怕就是变化本身了! 痛苦时,我们企求它赶快消失、过去;快乐时,我们盼求它能永远保留、持续。其实,痛苦和快乐一样:总会过去—痛苦从来不曾停顿在那里,它和快乐一样都是在不停的生灭、生灭......动摇而不安地流动著呢! 其实在‘痛苦’时,我们也并不是‘一直’都在承受痛苦的。譬如说:当一个人面对老苦时,也许他大部分的时候,都在恐惧著即将来临的死亡和抗拒著年华的逝去;但是当他在吃著美味的食物时,还是会觉得‘很好吃’,看电 影时也还是会为剧中一些滑稽的情节而开怀大笑。真正的‘苦’只在我们接触到那个令我们产生苦的、不好的感受的事物时才会出现。 如果一个老人不停地去照镜子,不停地去看到(接触)老的情形,而又不断在心里生起抗拒的情绪,或者,他不停地在脑海里思考著这个问题、想像著他是如何地厌恶衰老,那么他也就在思想里不停地和这令他苦恼的事物一再接触—这使得苦生、苦灭,苦生、苦灭的循环过程频繁地出现。痛苦,于是就像一层一层的波浪那样:刚退下去又涌上来,重重叠叠、反反覆覆。这个人也就这样长期地陷在痛苦的波浪中。 ⊙无常是自然法则 如果我们不去认为这个四大和合的身体,以及种种情绪等精神作用的‘组合体’,是常而保持不变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再以身体来执著为‘我’,以感觉来执著为‘我’,以思想、意志、认识作用及它所引发的判断和经验来当作是‘我’或‘我的’,那么所有的无常现象也只不过是因缘聚或因缘灭的自然法则而已。 快乐是一种感受和念头的生灭现象,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痛苦也一样只是一种感受和念头的出现和消失,是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在某种特定形式下的配合所生。它们的性质完全一样,那里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呢? 在自然界的法则下,植物和动物一样都面对有生必有死的无常现象;可以说,这世间并没有得以免于无常变化的事物。 然而我们可曾听见一棵大树或一根小草在枯死时哀嚎啼哭,眷恋绵延、百般不舍?暗黄的枯叶洒脱地随轻风无声飘落;干枯的树枝静静地在风雨、虫蛀的侵蚀下粉化为泥。 人呢?为什么人在面对生死无常时却这般拖泥带水、苦不堪言?是的,只因草木无心,人却有情。 所谓有情,即是爱与不爱,喜欢或讨厌,以及在爱与不爱之间的一种迷乱、矛盾的状态。因为爱上了某个人,我们便会对他(她)展开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患得患失,得到了便觉得喜悦、愉快,失去时则悲伤、不舍。终于,所爱的人被留在身边,两个人便会这样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感情稳定,彼此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其实,稳定了吗?可以被完全了解吗?我们已经知道,无常的性质是动摇不安的、不稳定、不坚固的;因缘的聚合、离散也是不断地发生著的,四大时时新陈代谢,思想刹那生灭!整个世间,包括你我,包括每一个相爱的人,每一种你所珍爱的事物都如你本身一样,在无常的洪流中从来不曾止息地流动著,如何稳定、如何了解?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