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知,佛陀当时在世时,佛教以佛陀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 佛经云:『僧宝在则法宝在,法宝在则佛宝在;相反的,僧宝不住世,法宝则消亡,法宝若消亡,佛宝亦消亡!』 所以说,僧宝若住世,接引众生,演说佛法,众生得大利益,得大光明,令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转凡入圣,三宝得以住世,是众生亲近三宝的大福德因缘,是故应恭敬三宝,归依三宝。 自性三宝是理体上说,是心地上的悟证实现境界。小乘三宝是声闻缘觉二乘所适宜。小乘根机成熟后:佛在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佛陀大悲心流露,在大乘经典都一再叮嘱我们要回小向大,也就是回小乘向大乘,十方世界的佛土,诸佛皆为弟子宣说一乘法,一乘法就是大乘佛法,当下就是如来法,佛道正是。绝对没有二乘法与三乘法,除了佛为度众生权巧方便,才说二乘三乘法,普令众生渐次根机成熟,以作为得度因缘。 由此可知,依佛陀的启示中,十方诸佛出世本怀的立场,其宗旨乃在劝令一切沉沦的众生,导归大乘佛法,圆满无上佛道。 总而言之,佛陀是全力倡导大乘佛法的,大乘佛法是成就佛道之法,大乘佛法圆通无碍,以证悟中道实相义为究竟义趣;同时也是学佛者由住持三宝的归依,然后证悟自性三宝,起大慈悲心,广学大乘佛法,因而庄严大乘三宝,具足福慧,万德庄严,成就如来法。 因此,过去无量劫所修的功德,一切皆圆满,终究菩提愿既满,佛弟子所求、所愿、理想、目标、归宿、终程已至--佛道圆满矣!佛道自成矣! 三宝有六义 佛法僧三宝犹如世间的明灯,能普照大地,让大地众生不失方向,因而不至于走入歧路;佛法僧三宝犹如海岸的灯塔,能使迷失方向的船只,在无际的汪洋大海中,有所归航,认识方向,因而安全返港。 佛法僧三宝犹如良君忠臣,爱国爱民,为全国百姓着想,统理国事、政治、经济、文化,士农工商,得以踏实繁荣,造福社会国家,国强民富。 同样的理由,佛法僧三宝实质本怀,在令大地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转迷妄得觉悟的宝藏,为出世解脱的真理,为胎生(梵语jarayuja-yoni)、卵生(梵语andaja-yoni)、湿生(梵语samavedaja-yoni)、化生(梵语upapaduka-yoni)之导首;也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地狱道之舟航。 佛法僧三宝的出现人世间,实在难遭难遇,可尊可贵,能开导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h)六道,得到真正的觉悟,由痛苦中而得清凉,由愚痴中得智慧,由黑暗中得光明,由贪欲中得净化自性,由迷妄中得清醒,由瞋恨中得忍辱,由嫉妒心得随喜功德,由贡高我慢心得礼拜消我慢,由诽谤得赞叹。 这说不尽的一切佛法,不可思议的法海,都是佛法僧三宝出现人世间,照耀的功德所致,若要赞叹三宝的功德与利益,如是累生累劫,赞叹莫能尽,臆测莫能了,深广无边际,是故三宝功德巍巍,深如大海,高如天空无际,无以比伦,现在将三宝功德酝酿为六种实质义理,分别如下: 一者希有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贫穷的人没有福报,是得不到这种珍宝的;佛法僧三宝也是如此,薄福的众生,没有种下菩提善根,如是百千万世,要值遇三宝,困难再困难,难遭又难遇,故名希有义。 二者离垢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内外莹澈,里外明朗,体无瑕秽,远离尘垢;佛法僧三宝亦尔,佛法僧本质已究竟净化,一切的烦恼障(梵语klesavarana)、报障(梵语vipakavarana)、业障(梵语karmavarana)全部断尽无余,业尽情空,烦恼一丝不挂,三宝清净无染世尘,不落生死轮回之苦,故名离垢义。 三者势力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能够救济贫穷的人,使人免于一时苦痛与烦恼,珍宝具有这种的势力功用;佛法僧三宝亦如是,三宝具有六种神通自在无碍之力,所谓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等,能够拔济苦难的众生出离苦海,免受轮回之灾殃,三宝具有如是之力,故名势力义。 四者庄严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可以打扮妆饰在身首,而显得美丽秀气,英俊潇洒,令人欣慕向往,追求赞叹之念,所以说,珍宝有庄严身首之义;佛法僧三宝亦尔,三宝能以正法庄严学佛的人,使之断烦恼,令得身心清净,身心端庄,身心自在解脱,故名庄严义。 五者最胜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是所有一切宝物中最优最胜,如金、如钻石、如牟尼珠、是诸物中最胜;佛法僧三宝亦如是,三宝出现在世间,是超胜世间一切宝物,一切宝物无能与三宝相比拟,所谓此宝非彼宝正是,故名最胜义。 六者不改义: 比喻世间上的真金珍宝,由金矿所提炼而出的纯金,此纯金再烧打磨炼,也不能改变此真金变为另外一种铜铁;佛法僧三宝亦尔,三宝不为世间五欲六尘所变易、所污染,能清净自在,三宝毕竟就是三宝,更不会被八法所左右、所动摇,当下解脱,无惑无动,无取无舍。八法亦称八风,这八法能影响学佛者的心境,禅定功夫不够的话,就易被八法所左右,因而心境动荡不堪,心就随此八法之境而流转痛苦,如风吹树梢,树稍摇晃不停一样,八法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佛法僧三宝出现在人间,能自在无染,不被种种欲爱与境界所牵制,能保持三宝本质风范,故名不改义。佛法僧三宝,就具备有这六种义理,才能显示出三宝的特色与风范,身为正信佛门弟子,应该对三宝的义理,要有所肯定与正见,时常对三宝有感恩想,有报恩想,有难遭难遇想,可尊可贵想,依三宝而修,可证圣果想,那么能够如此而发露,则道业日日可增长,菩提善根无时无刻,任何处所,自然而流露! 归依三宝的次第 归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乃至成就佛道,亦然不离归依三宝,我们学佛归依了三宝之后,欲得逐渐升高,在佛门中想再更上一层深入境界,想步步深入解脱领域,如受五戒(梵语pancq silani)、八关斋戒(梵语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十戒、具足戒(梵语upasampanna),都以三归依为基础,须要先受三归依之后再受戒,重复禀受三归依,共有五等种类: 归依有五类: 一者翻邪三归依。二者五戒三归依。三者八戒三归依。四者十戒三归依。五者具足戒三归依。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