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的“三无”我过去也讲过多次。“三无”就是无念、无相、无住。“三无”的基本思想和佛教的般若理论是一致的,和大乘佛教“缘起性空”的理论是一致的。六祖大师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我们怎样进入禅宗,怎样进入到诸佛菩萨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呢?首先就要无念,无念者,无念而念;其次就要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最后是无住,无住是什么呢?“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就是说我们的心心念念要不住于善法,也不住于恶法,在善恶境界上都不起著。有住就有执著,无住就没有执著。这个“三无”的思想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古人将这“三无”的思想同戒、定、慧三学加以配合,认为无念就是戒、无相就是定、无住就是慧。为什么说无念是戒呢?因为持戒要做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一切都能够顺其自然,不是有意的要这样去做,已经成为自己的本分的事。所谓,非关因果而修善,不计功名始读书。意思就是说我并不是因为怕因果,所以我就要修善法,修善法是我的本分;我无所求,以无所求的心去做一切善法,以无所求的心去持戒。无相为体就是“定”,定在三学当中有保持稳定的作用。有时候把戒、定、慧比喻为人的两足、身体的眼目,故有戒足、定身慧目之说,定就是我们的身体。修定也要做到无相,有相的定是形式、是浅定,不是深定;只有无相定才是大定、才是守楞严三昧,无相定才能成为禅心之体。“无住”就是慧,有智慧才能无住;没有智慧就会在一切的现象上、在六尘上、在五欲上、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产生执著。无相就是要破除一切的执著,只有破除一切执著,智慧才能显露。所以说,无念、无相、无住是戒、定、慧三学在禅宗修行上的具体运用。 六祖大师的“三无”思想奠定了禅宗发展的基础。以上讲的就是禅的基本理论。归结起来就是达摩祖师的“二入”和六祖大师的“三无”。不管是二入也好、还是三无也好,他的核心是要求做到“自他不二、凡圣平等”如是才能进入禅的境界,否则禅的境界与你无份、无缘。 二、关于禅行 什么是禅行?实际上在讲禅理的时候禅行即在其中,讲禅行也离不开禅理。因为我在前面就说过禅的见地和功夫,从修禅的人来说,从学佛的人来说都是当下的,不是分裂的,不是分离的,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为了讲说的方便,才把禅理和禅行、把理论和实践分开来讲,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禅行是什么呢?从达摩祖师一直到六祖这一脉相承的六代祖师,都讲了一个法门,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意思是什么呢?六祖大师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又说:“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在一切处,在行住坐卧当中,做什么呢?做到两件事:一是纯一直心,二是不动道场。在四威仪当中三业所体现的是纯一直心、是不动道场。就是说在四威仪当中行住坐卧处处都是道场。这就是我那本小册子的题目所说的“何处青山不道场”。我们能不能把行住坐卧都变成道场呢?能不能把家庭和寺院、念经和做杂务、打坐和你们老太婆带孩子都看成是道场呢?恐怕大多数人做不到,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在家里带孩子,都愿意到佛堂来打坐。这是什么心呀?在修行上来讲这就是分别心,有道场和非道场的分别,有俗事和佛事的分别,没有把俗事也当作佛事来做。你说那修行怎么修哇?一天有多少时间来修哇?很少很少。修行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时时刻刻要以一颗纯直的心,又纯又直纯一直心,所以直心是道场。直者不弯不屈,到处一样,有这一颗直心哪里不是道场,那一件事不是佛事呀?如果说有一件事不是佛事,你就在那件事上解脱不了。有一个地方解脱不了,你就不能够真正成为“三觉圆满”的佛陀。因为,你还有障碍没有破除。成佛是要把像尘沙一样多的烦恼和迷惑都破除干净,那样才能成佛。那就是说所有的障碍都要扫荡干净,就像一股智慧的狂飙,要把天空中的乌云一扫而空,真正显现大光明、大自在,那才是成佛的境界。带孩子就不是佛事,那完了。那佛法就有局限性,佛法就不能在带孩子的这件事上去落实,这个很现实。你们要好好的体会。不好好的体会,佛法在这个社会、在这个时代,就会被排除到社会生活之外,因为,你信仰的佛教在社会生活当中不能落实,佛教的作用不大。所以说,修一行三昧,就要在行住坐卧当中去修,在行住坐卧当中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这就是一行三昧。在这里顺便考你们一下,什么叫做“三昧”?懂得的不要说,不懂的才说。什么叫做三昧呀?懂得的不说,不懂得的也不说。这才叫无说而说,三昧就是正定,距离着石家庄十几公里,正定。正定在我们这里成了一个地名,在佛法上是一种大修行、大成就,大定。所以我们学佛、听法,听完了以后要想一想,今天讲的是什么?我懂得了什么?要温故而知新,这样就会天天有所收获,对修行就会有利。修行就是要修一行三昧。还有一个“一相三昧”。“一相三昧”是什么呢?六祖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也就是世间的一切相,人我是非,历害得失,这些都是相。这些相,都是阻碍我们开发智慧的执著和障碍。我们的智慧要怎么样得到开发呢?一定要破除二执、二障,然后显露出来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那才是智慧。所以,真正的无漏慧是二空所显。二空就是人空、法空,就是人我执、法我执都破除干净。所谓断一分执著,显一分无漏的智慧。所说的无漏智慧就是证得无住涅槃的大智慧,不是世智辩聪。所谓的禅行,六祖大师说,就是要修这二种三昧。修二种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这颗心能够安定下来,禅宗就是一种安心的法门。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都是要实现安心的目的。四祖大师有一篇《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也是提倡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四祖大师是把一行三昧作为安心的方法,把一相三昧作为安心的处所。我们的心怎样才能安,要修一行三昧来安心;我们的心安在什么地方?安在一相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的心只有安住在平等一相上,才能破执显理。只要是我们的心有分裂,心就不得安;只有心无分别,心无人我、是非、凡圣、善恶之相,此心才能得安。所以,禅宗是安心法门。二祖见初祖就是从安心而其入了禅的境界。无心可安,是名安心;如果说有一个心可安,那还是二元的,还是有对立的。只有无念、无相、无住,心才能安得了;有念、有相、有住,这颗心永远是分裂的,永远不得平静,永远不得安宁。一相三昧,在我们具体的修行当中怎么去落实呢?四祖大师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叫做“守一不移”,那就是一行三昧。修一行三昧,不在乎你用什么方法,只要你专心常不动就可以了,只要你坚住不移就可以了。不要今天修修这个法门,明天又修修那个法门,今天诵诵经、明天念念佛,那就不是一行三昧。要专一,要守一不移。天台宗说修止观要守一不散。智者大师在《释禅般罗密》中讲,修禅定的基本方法是守一不散。四祖大师教我们守一不移;达磨祖师说坚住不移,都是一个道理,意思就是要一门深入才能得定。做不到一门深入就定不下来。不管修哪个法门,都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当中一定要记住六祖的教导:纯一直心。要以直心去做,心不要弯曲,不要有分别,纯一直心。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去落实修行的理念。修净土宗的人要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什么呢?就是一行三昧。修什么法门,用什么具体的功夫,因人而异。一定要把目标搞清楚。搞清楚什么呢?就是说修行的目标就是要见性成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能够明心见性,能够当下开悟,不但是说西方极乐世界能够撒手归去,十方净土都可以任你选择,都可以去。到了你真正开了悟的时候,可能你想到西方、想到东方的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因为你想到西方、想到东方还是在分别。开了悟是什么境界呢?就是六祖大师说的“不动道场,真成净土。禅行的基本方法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为安心之法、一相三昧为安心之处。初步下手功夫,还是有所选择。从有选择到没有选择,从止恶行善到最后无恶可除,也无善可修,因为你已经是纯一直心了。没有分别,做一切事都是合规合矩,都是佛法,都是佛的境界的体现。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