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佛教如何参与自shā危机干预,尤其是对自shā观念及企图的阻止,本文依佛教基本伦理道德理念,将佛教轮回学说、佛性论及戒律学等运用于心灵重建,帮助心灵残缺儿童、有自伤行为及观念者,让推动生活信心的孤独灵魂,振作精神,回归自信而健康的生活。 关键词:佛教 自shā危机 心灵重建 作者:道坚,重庆佛学院常务副院长,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理事长,重庆华岩寺方丈 2008年可谓多事之秋,世界金融危机暴发,中国汶川大地震,南方大雪灾,天灾人祸不断,给精神支柱尚未确立或巩固的国人上了一堂“无常”课。特别是金融危机来临,频传国内外巨富大亨自shā消息,让人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巨富自shā,只是当今社会心理危机的表象,而深层的大众化的心理危机,才是值得密切关注的头等大事。 自shā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自shā之所以称之为危机,是这种不正常趋势已经在漫延扩大。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shā预防协会确定的全球第一个“预防自shā日”。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shā。据官方统计,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shā,即中国占世界自shā人数的1/4强。在中国,自shā是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一个人自shā直接影响到周边6人的生活,自shā未遂者是自shā死亡者的8至10倍,每年有17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shā出现长期而严重的心理创伤,16.2万未成年人因此失去母亲或者父亲。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了中国的自shā特征:自shā者79%居住在乡村,28%从未上过学,58%服用农药或鼠药自shā,47%有血缘关系的人或亲戚、朋友、熟人有过自shā行为,63%有精神障碍,27%有自shā未遂既往史,仅9%在精神科就诊过。中国是全世界唯一女性自shā率高于男性的国家。80%的自shā者患有抑郁症。诱发自shā的首要负性生活事件是夫妻不和,其次是经济困难。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报告,中国的自shā率为每10万人中22.2人,为高自shā率国家。 当人们躯体的疾病和心理上的疲劳、绝望而引发的抑郁,严重时可以导致自shā,自shā是个人的精神困扰严重到难以控制,精神彻底崩溃的表现。目前的金融危机,让许多人受到严重心理挫折,为了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而选择彻底的逃避手段。杜尔凯姆在其经典著作《自shā论》(1897年)中将自shā分为动荡型自shā、利已型自shā和利他型自shā三个种类。“利已型自shā是由于人们在生活中找不到寄托;利他型自shā是由于人们觉得生命的寄托超出了现实生活;而第三种自shā来源于人类行动的缺乏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依照赫宁(Bernard Haring)的观点,只有出于自私的动机或不道德的杀害自己,才叫“自shā”。例如有的人因为情场失意、事业不顺、经济窘困、久病不愈,或因一时承受不了重大打击而以自shā来逃避责任,却把问题留给人间、留给他人来承受,这是一种公认的不道德行为。 自shā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这几个方面: (1)自shā行为与生活方式、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教育方式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据有关比较研究资料揭示,墨西哥的自shā率为2人/10万;美(mei)国为10/10万;奥地利为24人/10万;日本为36人/10万,西柏林为42.7人/10万。从这些数据来看,自shā与国家和民族综合因素如人情淡漠、生活节奏紧张、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 (2)自shā行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相关。自shā与其国家的意识自由、政治对抗剧烈、意识形态冲突激烈及经济发展相关。一般来说,经济、政治、秩序稳定,人们的心理平衡,自shā率相对就低,而经济与政治的剧变,引起社会动荡、秩序混乱,造成了社会与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人们的社会支持与交往,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对未来感到焦虑、忧愁,由此出现绝望的情绪状态,从而产生自shā。例如,中国的''文革''期间以及前苏联、东欧的自shā率非常高。 (3)自shā行为与精神刺激因素相关。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竞争剧烈、经济状况不佳、教育方法不良、亲人死亡、天灾人祸、爱情失败、家庭矛盾、升学就业不顺利、事业无成以及别人的嘲讽打击、刁难、逼债等不良精神刺激因素,使人们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成为自shā的重要诱因。 (4)个人的挫折容忍力:如文化、政治、经济、精神刺激等因素是自shā行为产生的外在诱因,而个人的挫折容忍力因素则是自shā行为产生的内在的直接因素。在同样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中,许多人处于同样的动机冲突、挫折情绪的精神刺激中,但产生自shā行为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显然,这与人们的心理承受力相关。 自shā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用自shā作为一种报复手段。为了对阻碍自己欲望实现的人施以报复,以死来迫使对方承受法律的责任或道义上良心上的遣责;有的是为了对抗他所反对的势力,以死来示威;有的是因为外界或自身的生理、心理压力太大深感绝望,以自shā作为摆脱困境的手段;有的用自shā作为一种献身的、进攻的、追求某种心理满足的手段,例如有的人为了追求理想与正义事业而献身,以死唤起当权者或民众的觉醒。 对自shā的防治,目前国内外有许多措施,如心理咨询、自shā者''热线电话'',自shā解救中心等,通过心理治疗及抗抑郁药物协助治疗,对自shā危机的干预,已经放在了各国的施政纲领上。作为高自shā率国家的日本,已经尝到了提倡狂热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及武士道精神的恶果,每年将大量资金用于自shā心理危机的研究和预防。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关注心灵健康与人格发展为特征的佛教,在干预自shā危机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呢?针对自shā危机的特性,本应防患于未然,即心灵健康关注或心理重塑为主。然金融等危机当前,自shā频仍,我谨提出一些佛教治心方以供参考。 一、佛教对自shā问题的基本态度 我通过《大藏经》的检索发现,“自shā”关键词共有526项,其中关键词出现最高的是《律部》,出现170次;《阿含部》排名第二,出现了56次。佛教的律部是专门论述行为道德及组织规范的典籍,频频出现“自shā”一词,说明佛教戒律对“自shā”问题的研究非常深入和专业。阿含中记载了佛教行化世间的事迹等,关于“自shā”的56次教诫,证明佛陀对自shā的态度非常明朗——是严令禁止的。 1、佛教以戒律严格禁止自shā行为 佛教重视戒学,即团契精神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引导。无论刚刚受持“三皈五戒”的初信之人,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的净信居士,辞亲出家的行童、沙弥、比丘等,莫不“以戒为师”,谨尊佛诫。这些戒律次第严明,根据信徒的信仰层次,制定了宽严不等的佛戒,以期“防非止恶,自净净他”,而各种戒法中,杀生一戒,列为首要。杀生包括“不自shā,不教他杀”等。如《阿含经》云:“尼拘陀,云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谓不生自shā生,不教他杀,不随喜杀。”(《阿含经》卷一第223页上)不自shā又有不亲自shā生,不自shā的内涵。不教他杀包括不教唆他人杀生及叫别人帮助自shā。也就是说,自shā也是一种严令禁止的杀生行为。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