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骄慢(4)

第三步,看看自己手中执持应器,以乞自活,乞丐一个,如此身份,岂能傲慢? 应器,梵语钵多罗,汉译叫应量器,俗称钵盂,是出家人盛饮食的器具,一般圆型、稍扁、腹大、上下略2в鄣牟牧嫌辛街郑瞥傻模铺

第三步,看看自己手中“执持应器,以乞自活”,乞丐一个,如此身份,岂能傲慢?

“应器”,梵语钵多罗,汉译叫“应量器”,俗称钵盂,是出家人盛饮食的器具,一般圆型、稍扁、腹大、上下略小。钵盂的材料有两种,铁制成的,称铁钵;陶土制成的,则称瓦钵、泥钵、土钵。钵盂的颜色,只能用赤、黑色,不得用青、黄、白、紫等鲜艳色彩。钵盂的容量,是依照使用者的食量大小而定,因此,称应量器。又,含有比丘理应受到大家供养之意。

梵语比丘,译成中文,又叫乞士。这是文雅称谓,其实说白了就是乞丐的意思。现在,你看看自己,本来是王子不做,释迦佛本是王子,现在手持“应器”,向人要饭,以维持生命,做起乞丐,“自见如是”,看看自己这种情形,“若起骄慢,当疾灭之” ,如果说还会生起骄慢,那么骄慢应当赶紧消灭,骄慢应该很快被消除。

比丘称乞士,而不叫乞丐,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一,比丘不是以乞食为职业,不积蓄除“三衣一钵”外的任何财物。第二,比丘乞食有一定的规矩。按“十二头陀行”说法,有“常行乞食”,就是对于所得到的饮食,以平常心行对待,不能有好恶的想法。有“次第乞食”,就是沿街依次第不择贫富平等乞食。有“受一食法”,就是一天食一餐,不贪。这是比丘乞食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的服装穿着、社会身份确定,的确能够影响一个人。就以出家人为例,头光光,身穿和尚衫,的确对出家人的思想行为有影响。我们从“头光光,身穿和尚衫”以来,比如乘坐公共汽车,见到身旁有老弱病残人士站着,我们看到自己的和尚衫,想及出家身份,尽管我们也很疲倦,但是我们会自动向他们让座。“瞻前顾后轻移步”,从看前面突然要往后看时,我们也会轻轻地移动脚步缓慢转身。向左右看时,我们还要“左右回施半展眸”等等,规矩挺多。

当要骄慢,想起自己是出家人,众生个个都是佛时,得罪不起,当下即除骄慢。认识自己的身份来消除骄慢,的确是个好办法。我是三宝弟子,谨守三宝的教导,断恶行善,除烦恼证菩提,为三宝争荣光,“若起骄慢,当疾灭之”。“自见如是。若起骄慢,当疾灭之”。

“自见如是”一句,按《佛遗教经论疏节要》说法,是“智慧成就”。智慧,有觉察反省、断恶修善的能力。看似简单的摸摸光脑门,看看僧装,而能起觉察作用,而去除骄慢,确实还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很高的悟性、很高的道德观念,很高的团体意识。这里头所表现的,就是“智慧成就”。简简单单的“自见如是”四个字便告诉人们要修习智慧,提高悟性,“常当惭耻”,心存道德,才能够迅速反省,回光返照,戒除骄慢。

(2)为解脱故除骄慢

经云:“增长骄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乞耶。”

一旦生起骄慢,就应当马上予以消除。如果不消除,还让骄慢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或者骄慢越来越大,这就叫“增长骄慢”。完了!“增长骄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宜,意思是适宜、相宜。白衣,古印度世俗人崇尚穿白衣。因此,佛经常用白衣,泛指世俗人。有骄慢,这对世俗人来说是难免的。但是“增长骄慢”,也是世俗人所不适宜的,是世俗人所不高兴看到的。大家都熟悉这些平常用语,诸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兵必败”、“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等等,都说明了骄慢确实为世人所讨厌。讨厌他人骄慢,自个难免骄慢。

我们看《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一卦--六爻全吉,其它没有一卦全好。这是很特殊的一卦。这六爻全吉的一卦,就是“谦卦”。可见“谦卦”的特殊意义。卦文说:“满招损,谦受益。”满,谓自己学问已经爆满,没有办法再添加了,意思是天下学问都知晓,这种态度就是骄慢。骄慢必然招至损害,谦虚自然受益。道家老子向世人展示宝物:“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世人以为金银真珠是宝,在老子看来世间一切宝物都没有比这三样更宝。这个“不敢为天下先”,说的就是谦卑、谦虚。理想、创意等可以为天下先,但是骄慢不得,老子都不敢,你敢!孔夫子在《论语》中也讲述:“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何为君子?这里有三个标准,其中一个标准就是不敢骄慢。为人谦虚不骄慢, 这是世间圣贤共同遵循的。所以,佛说,骄慢,或增长骄慢,尚且不是世间人所适宜、所鼓励的。“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乞耶。”

“出家入道之人”,出家入佛道修行人,为了解脱生死痛苦烦恼,“自降其身”,自己降低自己的身份而为乞丐,不应该有骄慢。为什么出家人要饭当乞丐?是为了降低身份,为了去除贪心,也是为了消除骄慢。佛在世时,出家人中,有许多是王族出身,也有许多是婆罗门等贵族出身。他们为了解脱,为了修行,统统降低身份,变贵族身份成乞丐身份。要饭当乞丐,这在当时社会应该是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身份当然低。看来,出家人特意降低身份,其中有一重要意义那就是为了消除骄慢。

比丘托钵乞食,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还保留这一传统。中国僧人早已是从事劳动生产,自给自养,以免招来社会讥谦。中国僧人自力更生,自起伙食,但“为解脱故”,一样戒除骄慢。戒除骄慢的精神没有变。

出家为解脱故,不敢傲慢。不要说不如对方不能傲慢,就是证得果位也不敢傲慢。《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陀洹能不能想“我证得须陀洹果”吗?你看须菩提是怎么回答的?须菩提言:“不也!”不这样想。虽然,证得须陀洹果,但从不执着。正因为没有执着,因而不标榜不骄慢。

我慢是慢之根本,断我慢则除一切慢。

四、我不敢轻慢

佛陀舍弃王位出家,托钵乞食,“自降其身”,自动放弃社会最高阶层的太子身份,当“乞士”比丘,身份比平民还要低,放低身段,这其中一个意义就是为了去除骄慢。我是比丘,我不敢轻慢。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