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是地藏菩萨。我们从经典看来,地藏菩萨的发愿应该叫万年菩萨,得永远都要做菩萨,为什么说永远都要做菩萨呢?因为地藏菩萨数度发愿“众生度尽、方愿成佛”只要众生未度尽,祂就不能成佛了。但是祂为何发此“众生度尽、方愿成佛”的大愿呢? 根据《地藏经》的记载,地藏菩萨过去曾经做过婆罗门女,祂的母亲不但没有信佛教而且毁谤佛法,祂知道祂去世的母亲在恶道中轮回受苦,所以祂在佛前祈求而且发愿,祂发愿若能度祂母亲离开恶道之苦,那么尽未来劫,祂愿度尽所有受苦众生,使他们都得到解脱。各位想想,众生怎能度尽?众生本来就度不尽的,既然众生度不尽,当然祂就没有成佛的机会这是地藏菩萨做婆罗门女时发的愿。这段记载是在《地藏经•第一品》,即“忉利天宫神通品”。 地藏菩萨另一次当光目女时,这位光目女的母亲很爱吃鱼、虾及种种水族类,很爱杀生。所以去世之后,便堕地狱受苦,一位阿罗汉便教光目女念清净莲华目如来,祈求这一位慈悲的佛陀来救度祂的母亲。由于祂的发心供佛念佛,所以祂的母亲后来转世投胎在祂家里,做为一个婢女的孩子。这孩子很奇怪,甫出生便会说话,她告诉光目女说:“我过去曾是你的母亲,但我十三岁便寿尽,的再次下堕,因为我的世间债太重了”。那时,光目女便为母亲发愿,假若祂能使母亲得到解脱,祂愿度尽一切众生成佛,然后祂自己才成佛,所以我们赞叹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为何发此大愿?是为了母亲。为什么为了母亲而发此大愿呢 ?我将留待后面再来说明。 另一位是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的因缘记载于《盂兰盆经》。目犍连尊者修行成道,得到神通。目犍连尊者很孝顺,在未得到神通时,虽想到祂的母亲,但是却无法去找祂的母亲,因为不知她转生在那里?在得到神通后,祂便利用自己的神通眼去观察,发现母亲在饿鬼道受苦。 目犍连尊者便利用自己的神通送饭去给母亲吃。祂母亲在饿鬼道不知饿了多久,看到人家送饭给她吃,便急著抢过来吃,但是饭一拿过来,还在手上就变成了火炭。那时,目犍连尊者吓了一跳,伤心得哭了起来。心里想:凭自己的神通竟无法救度母亲。祂哀求佛陀,有什么办法救度母亲呢?教主释迦牟尼佛告诉祂说:“你母亲生前业障深重,贪欲嫉妒种种的罪业深重,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度她的,必须用十方的高僧大德,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结夏圆满时,你来供养这些高僧大德,这样才可超度你的母亲。” 目犍连尊者便依世尊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那天举办盂兰盆斋。现在盂兰盆法会是佛教很流行的法会,地藏法会亦是很流行的法会。 地藏菩萨、目犍连尊者,都是孝顺的榜样。所以,各位要了解我们佛教是个行孝的宗教。 不过,应如何行孝呢?释、儒孝道的观念有所不同。现在,我就拿儒教与佛教的孝道观做一比较。接著,再来谈如何感念自己的母亲。 关于行孝的方法,儒教是父母亲在世时,要天天侍奉他们,在衣食住方面,要让父母得到充足的享受,本身要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也就是要成为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以显祖宗,这便是孝。但父母亲离开世间之后,怎么办呢?儒教认为父母亲离开世间之时,应依规矩祭拜他们,这样便是尽了生前死后的孝顺之道,这是儒教行孝的方法。 再来说我们佛教的行孝方法,佛教的孝是,父母亲在世时,除了像儒教一般用世俗物质的行孝方式之外,应该要善巧方便,劝父母亲来学佛信佛、持斋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生前的孝。在他们离开世间后,要替他们修积功德、至诚回向,使他们永远跳出三界,了脱生死,这便是父母亲离开世间后的行孝方法。 所以在莲池大师的《七笔钩》的头一条就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相传莲池大师未出家前,在朝廷当官,一次,家里一位女佣将皇帝送他的一个花瓶弄破了,莲池大师很生气,皇帝送的东西竟被弄破了,赔钱事小,但东西稀有珍贵不易得。那时,他的太太很贤慧,平亦笃信佛法,便劝他说:“世事无常,看开点。”莲池大师被这话所感动,于是深入佛经,才发现佛教这么的好以后更深研佛法,深研佛法之后,便决定出家。他的妻子欲阻止却阻止不了,便请隔壁一个口才很好的阿婆来劝莲池大师,阿婆劝他的第一点是说:“出家是不孝的,因为你无法孝顺你的父母,你无法提供他们物质上的孝。” 那时,莲池大师已了知佛法,便告诉她《七笔钩》的第一条:“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是说父母之恩,重如山一般,但不是以五鼎三牲即能报答父母恩。五鼎三牲是说依中国古礼,父母辞世之后,必须祭拜他们,这牲礼一般人用的,为官的用的,为大官的用的皆不相同。五鼎三牲一定是在朝廷当大官的人须祭拜父母亲的礼,世人以为这就是“尽孝礼”,然而这样就可报答父母恩吗? 为人父母亲者,尤其是母亲从小辛苦将我们抚育拉拔长大,难道说他焚辞世之后,杀只猪祭拜他们就得了吗?就算报尽父母恩了吗? 这是不可能的事。 莲池大师第三句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说为人父母亲若能远离尘垢─尘垢是烦恼生死─若能让父母亲远离烦恼生死这才是真正尽孝道。所以,莲池大师又说:“嗟!出世大因由”,是说我今天要出家修行有真正大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我今天所要尽的不是属于世间之孝,而是出世之孝。后面一句话说:“凡情怎剖。”凡夫的情爱,是不容易看破的。又说:“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是说凡是一个孝子贤孙,应该在佛法中追求孝道,除了世间孝之外,更应该以佛法行孝,以佛法行孝就是刚才所说的:“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也就是父母在世时,劝他们信佛学佛,离开世间后,为他焚做功德,使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为人子女者行孝之道。 虽然他在朝廷当官,五色金章一笔钩销,当官虽好,但尚不如出家修行,报答父母恩的好。 我们曾听说:“一子持斋千佛喜,九玄七祖尽超生。”这句话我相信学佛较久的人应该都听过。一个孩子能持斋,一千佛都高兴,当然九玄七祖尽超生。在过去有一段因缘故事: 相传有一个人发心要去修行,他便到深山里去那里晚上静悄悄的,和家里环境差很多,感觉有些不习惯心想:“我来这儿出家修行是对的吗?干脆明天回去算了”他心想不要出家好了。 一会儿,却听见一些人从山上哭下来,他心想奇怪,这么晚了怎还会有人从山上哭下来呢?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