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3)

对于凡夫而言,长期居住一地固然会产生贪著,而总是漂泊不定,身心又不易安7鹜邮谴笾腔壅撸浦谏种窒靶浴N苊獗惹鹛爸〈Γ娑ú坏贸て诠潭ㄒ淮Γ晃贡惹鹩邢喽晕榷ǖ难藁肪常种贫ń嵯陌簿印道

   对于凡夫而言,长期居住一地固然会产生贪著,而总是漂泊不定,身心又不易安住。佛陀是大智慧者,善知众生种种习性。为避免比丘贪著住处,规定不得长期固定一处;为使比丘有相对稳定的学修环境,又制定结夏安居。
   道宣律师撰写的《四分律行事钞》,将这部分内容名之为“安居策修篇”。元照律师在《资持记》中解释道:

  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随时警励曰策,三业运善曰修。12

   夏安居为时三月,在此期间,比丘们摈绝外缘,收摄身心,全力以赴地精进学修。
   从现实僧团来看,安居这一制度极为重要。在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寺院都成了闹市。出家人整天忙于应酬,既要管理寺院,还要从事弘法、教育、慈善等利生事业。尤其是寺院管理者,几乎和在家人一样忙碌。而长期从事各项事务,难免沾染世俗习气,增长烦恼妄想。久而久之,便会忘失正念,失去自我观照能力。为期三月的安居,能使长期处于劳作中的身心得到缓解,并通过闻思经教来培养正念,通过修习禅定来增长定力。经过这番充电,再面对事务性工作时,就能保有良好心态,至少不容易沉溺其中,为八风所动。

七、简朴的物质条件——避免拥有的贪著

   人生存在世间,需要有相应的物质资源。所以,世人往往常年忙于生计。他们的人生目标,无非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此外就别无他求。
   而出家人是以追求解脱、成就菩提为人生目标,生计问题自然不是最重要的。佛世时,印度宗教师多以乞食获得生活资粮。在印度传统中,沙门乞食是受人尊重的。因为他们放弃对五欲的占有,为追求真理而生活,理应接受大众礼敬。
   通过乞食获得生存资粮,注定出家人必须奉行简朴的生活。佛教僧团成立之初,佛制比丘依四依生活,也就是着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和吃腐烂药。粪扫衣,是将人们丢弃的破衣烂布缝制为袈裟。常乞食,是以乞食为生。树下坐,是住在树下而不是房舍中。吃腐烂药,是生病后吃人们煎煮过的药渣。
   其后,佛陀又以四依为基础施设头陀法门,并时常赞叹头陀行。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就告诉比丘们说:

  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诸头陀行。其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13

  《杂阿含经》记载:如来移身分座给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又手授僧伽黎易迦叶所著大衣,于大众中称赞头陀行。这都体现了佛陀对头陀行的重视和提倡。
   无论是四依还是头陀行,从教育意义上说,都是为了减少我们的妄想、烦恼和执著。因为拥有越多,妄想就会越多,烦恼就会越多,执著也会越多。倘能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妄想执著自然随之减少。
   当然,每个出家人的根机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能适应四依或头陀行的比丘毕竟是少数,所以佛教的教育并非千篇一律,对比丘的生活问题还有许多不同规定。比如衣服,除粪扫衣外,又制三衣、百一乃至长衣。三衣,是比丘只能拥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和安陀会三衣,如果多一件便是犯戒。百一,是为了方便生活,除三衣外,允许拥有水杯、毛巾等生活用品各一件。长衣,是三衣、百一外多出的生活用品,需要说净后才能合法使用。佛陀制定的这些戒律,既使弟子们减少对物质的贪著,又考虑到生活方便,开中有制,制中有开,可谓用心良苦!

八、总 结

   综上所述,可见佛陀的教育确实不同于世间教育。其主要特点有四:一、佛教自身有着非常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有非常优秀的教育思想。二、佛教教育和世间教育的目的完全不同,世间教育着重知识和生存技能的培养,而佛教教育则是转凡成圣、断惑证真、成佛作祖的教育。三、两种教育目的不同,教育方法也有区别。四、戒律教育虽以相应的律学知识为基础,但主要是通过如法的实践来完成,由律仪生活养成高尚僧格,为人天树立德行典范。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虽然只是个笼统的数字,却反映了佛教教育的多样化。在佛教三大语系和各个宗派中,各自都有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些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今天来研讨佛教教育,应当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当代。惟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更好地弘扬佛法。


  2000年秋讲于河北生活禅夏令营

  注释:
   1.《菩萨善戒经》卷4, T30-982下。
   2.《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1,T40-32上。
   3.《十诵律》卷38,T23-274中。
   4.《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卷1,T24-981上。
   5.《摩诃僧祇律》卷34,T22-501下。
   6.《菩萨善戒经》卷4,T30-983上。
   7.《四分律》卷33,T22-803上。
   8.《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1,T40-32上。
   9.《摩得勒伽》卷6,T23-598下。
   10.《摩得勒伽》卷6,T23-598中-下。
   11.《毗尼母经》卷3,T24-814中。
   12.《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1,T40-238下。
   13.《增壹阿含经》卷5,T02-570上。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