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念多佛名,那你的善根就更深厚,你将来遇得度的机会就更多了。这样说起来,我们是不是要念很多佛名?天天去拜万佛忏。在台湾,其他地方我还不太熟悉,每逢农历过年每一个道场、寺庙道场都是拜万佛忏。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好处,好处正如此地所说。这里面我们必须要懂得,世尊特别劝勉我们,善根成熟的人专念阿弥陀佛,拜万佛忏谁拜的?刚刚接触佛法初学的,对于佛法还一无所知,若有若无,信根漂浮不定,没有根,这样的人让他多念几声佛号,有好处。已经有信仰,已经明瞭,就不必要去惹这个麻烦了,你就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名号叫诸佛名号,《无量寿经》上、《弥陀经》上,不常常讲“诸佛名号”,诸佛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名号,你就统统都念到了,他是一切诸佛的总名号,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所以我们读到这个地方,不要想到我现在念阿弥陀佛不行,才念一尊佛,我现在赶紧要念万佛去,那你把你自己的功夫就破坏掉了。 所以地藏菩萨在此地苦口婆心,是对度罪业极重的众生,平常对于佛法根本就不能接受的,毫无信仰的,对他们来讲的;我们纵观全经,地藏菩萨度他们的目的都是生人天,不是度他们成佛,为什么?他们距离成佛还有一大段的距离,能够从三恶道到人天来受报,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再从人天加功用行,到人天之后,这才劝他念佛,劝他专修净土求愿往生,功德就圆满了。菩萨在此地劝勉我们,也正是像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所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念阿弥陀佛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他在此地教导一切天人大众,是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有困难,当来决定会见佛。 【是众生等。】 这就指念佛名号的这些众生。 【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这一段话许许多多同修读到之后都未免怀疑,世间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生的罪业念几尊佛的名号,就能不堕恶道了吗?念佛的人多,古人常讲“往生的人少”,念佛的人堕恶道还挺多?谚语里面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你说那些僧人难道他一生没念过佛吗?不知道念了多少声佛,为什么还堕地狱?那不是跟此地讲,‘终不堕恶道’完全相背了吗?关键就在“念”字,口念不行没有用处。这个念字,念字是会意,中国文字充满智慧,这个念字什么意思?今心,今是现在,你现在心上真有佛,口里念佛心里头没有佛,那有什么用处?那就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念得再多也枉然!是要你心里头真正有佛,那就起作用了,真的‘生时死时,自得大利’,决定不堕恶道,你心里头真有,所以不是口上有。口上有,那就讲的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现在得不到利益,该堕地狱还是要堕地狱,得不到利益,如果你心上真有,你现在就得利益了。 由此可知,这个念不是指的口念,是指的你心上真有。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忆佛念佛”,也是这个意思,忆是常常想、常常思惟,念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挂念,常常把佛挂在心上。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的存心,能够这样想,当然你就能一心一意去效法向佛学习,能够学个一分、两分,那就是大利益,那就不堕恶道。佛的行表现在外面就是六波罗蜜,佛喜欢布施,而我们喜欢悭贪,我们念佛,那是念施。佛家有六念法,六念法就是教我们存心,常存布施的心;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这是真正的念佛。所以念佛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只有口念而心不行,口念弥陀,心里面还留恋娑婆世界,还有深重的情执,这就大错特错了!再看底下这一段: 【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 这是讲临终念佛的利益。‘家中眷属’,家里没有人信佛,如果遇到有一个信佛的,提醒他念一尊佛的名号,这个病人听到佛号之后,要觉悟、要忏悔才能除五无间罪。假如这个人听到这一声佛号,没有感觉、没有忏悔的意思,为什么?他生平从来不相信佛法,不肯念佛,那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的利益在此地。他要造五无间罪业,要不要堕无间地狱?还是要堕落。这个念佛对他有没有好处?有大好处,这个大好处不是在这一生起作用,那是他地狱罪业受满之后,再遇到这个殊胜的法缘起作用,所以这个好处在后面。如果这个人是学佛的,懂得佛法,造极重的罪业,临终的时候有人提醒他,经过这一提醒他就后悔,他真正生惭愧心、忏悔心,断恶修善;他现在躺在病床上快要死了,怎么断恶修善?断恶就是善,这一念忏悔就是善,确确实实可以除五无间罪。如果忏悔力量强,他能生天道,可以帮助他生忉利天,可以生到人天来享福。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然后读了才不至于疑惑,它确实有这个效果。如果是罪业很轻的,罪业当然消除,消除必定生人天。 青莲法师注解里面,在这一段他注得很多,也引用一些公案因缘,我们在这里略略地提一提,特别强调。大家看一百五十面第一行,《览天台十疑论》,这是智者大师的著作,“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智者大师在《传记》里面,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这个话等于释迦牟尼佛亲自说的没有两样。初心菩萨,初发心的菩萨通指大乘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十信都叫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没有得到无生法忍,这一句实在讲是别教三贤位的菩萨,在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没有得无生法忍,在这个地位要常常亲近佛陀。天台大师这一番的开示,就是劝勉我们一定要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我们才能够不退转,才能够保住常精进。 由此可知,真正要想修学成就,我们的福薄生在佛前佛后,生在释迦牟尼佛之后,生在弥勒佛没有出世之前,我们见不到佛,幸亏世间还有佛的弟子,这些善知识可以亲近。善知识、好老师也是可遇不可求,有缘遇到了要须常不离,这个很重要。除非你已经开悟,证得无生法忍,那没有关系。像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永嘉大师,他去见六祖,六祖给他印证,印证完毕他马上就要走,六祖留他住一天,他在曹溪道场住一个晚上,叫“一宿觉”,他行。我们再看看其他人,有许多人亲近惠能大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亲近一辈子,一直到大师圆寂,才离开这个道场,不是普通人,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为什么有些见性的人,急著赶快离开?那是示现给我们看,有能力去度化众生,教化众生要紧。有一类的是示现给我们看,劝我们要常常亲近善知识,已经大彻大悟了还要亲近,何况我们没有见性?所以这两种表演代表两种意义。这两种意义要看缘分,如果你有度众生的缘分,你应当去度众,你没有这个缘分,你不能离开老师,在老师面前帮助后学,还有初来的,帮助老师等于说给老师当助教,不离开老师。所以两种示现有两种意思。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