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佛教平等慈悲理念构建和谐和平社会(2)

“六和”即“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这三者是和合的本质;“意和同悦”、“身和同薄ⅰ翱诤臀挹骸保馊呤呛秃系谋硐帧I砗屯。壕褪敲扛鋈吮匦胱龅缴硪登寰唬蠹液湍老啻Γ僦寡蕴福咦

    “六和”即“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这三者是和合的本质;“意和同悦”、“身和同住”、“口和无诤”,这三者是和合的表现。身和同住:就是每个人必须做到身业清净,大家和睦相处,举止言谈,具足僧相的风度和庄严。对社会大众来说,就是要求大家邻里和睦,社区安详。口和无诤: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做到语业清净,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对社会大众来说,就是要求大家言语文明,温存有礼。意和同悦:是说人们行为活动中所造的善恶之业,关健不在行为的本身,而是内心意业倾向善恶的根源,这个内心意业,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思想。对社会大众来说,就是要求大家同心同德,共谋发展。戒和同修:是说从佛教讲,“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由清净的戒行得悟人生的真理,并表现出了一种比较圆满戒相,这是佛家弟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对社会大众来说,就是要求大家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利和同均告诉四众弟子对事物必须平等,一视同仁,须均一切利益;对社会大众来说,就是要求大家尊重他人利益,社会利益。见和同解:就是在建立共识,即思想上和看法上相同统一。对社会大众来说,就是要求大家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六和敬”思想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六和敬”以“和”为中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和合”,有利于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实际上,“六和敬”思想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平等慈悲”理念的延伸。

    自从两千多年前佛教传入中国开始,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四众弟子就以“平等慈悲”理念为精神支柱,为建立一个充满和谐、充满关爱的世界而做着不懈努力。中国历史上的法显、玄奘、义净等得道高僧,都曾不远万里,历尽艰险,穷毕生的精力,求取和弘扬具有慈悲、智慧、平等、宽容思想的佛教经典。这些佛教经典,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同时也为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朋友们,佛教在中国发展到今天,走过了二千多年的漫漫长路,在今天的各种文化体系中,佛教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恒久的价值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佛教平等慈悲的理念以及这种理念中所蕴含的“和”文化,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以一颗慈悲平等之心,为实现人类社会和平和谐而努力,是我们四众弟子的共同心愿。我们今天的这个“和”文化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宣扬佛教文化的平台,在这里,我对“和”文化论坛的主办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真诚祈愿佛菩萨加持,使这个论坛越办越好!

    最后,敬祝中国•望城首届和文化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