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比喻非常的深刻,现在我们念佛人,实在讲都是心量非常的窄小。我要搞几个人,搞个小念佛堂,搞个圈圈,各个人都独立,连净土法门都被分化掉了,这个心态求生净土会有障碍。所以心量要大,不要执著自己,不要执著个人,一切为一切众生著想,为诸佛菩萨来弘扬这个法门。下面这是以比喻来合法: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花比喻菩萨,果比喻佛。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个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都是从迷而悟的,从妄而证真的。迷的是什么?这经上告诉我们,迷的就是不知道本末,不知道法界的真相,迷的是这个;法界原来是一真。佛教传到中国的早期,不仅仅我们同修一个法门大家看到是一家人,各宗各派统统都是一家人,所以寺院叫「十方常住」,没有界限的。不仅是出家人,任何寺院都可以挂单,所以一出家不怕没有住的地方,没有吃饭的地方,任何寺庙都能住,到那边他都会接待。就是在家的信徒,在任何寺庙里面,你想去住几天、住几个月,没有问题,寺院统统接待。一般寺院分内院、外院,外院统统是居士们他们居住的寮房。听经、课诵在一起,四众都在一起,像念佛、参禅、讲堂里面听讲都在一起,没有分别的。不像现在人,现在人烦恼太重,障碍太深。烦、障是什么?就是分别心、执著心,这是我们修学最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减轻,不仅将来往生得到方便,即使对开悟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下面再一番的解释,的确是不厌其烦,普贤菩萨唯恐我们不能够理解他所说的意思,再一次的证实。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圆教的佛果。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都是属於正等正觉,不能加「无上」,「无上」是圆教佛。对待一切众生一定要大慈大悲,这个大慈大悲是看一切众生跟自己没有两样,这个慈悲叫「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没有任何条件,「同体大悲」。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清净心里头变现出来的现象,实实在在它是一体。佛菩萨就是证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体,众生在这里面起分别、执著、妄想,不晓得这是一体。 今天佛教如果要再在这个世间重新建立,要能够恢复到像过去那么样的兴盛,给诸位说,道场决定不能多。像我们台湾这个地区,一个道场够了,每个宗一个道场,佛教大小乘一共十个宗派,每个宗派有一个道场。现在交通便捷,你去道场里面参学,可以说不需要费多少的时间就能够到达,不需要建那么多的寺庙。你们诸位想想看,一个寺庙里头住几人?那几个人,寺庙就像家一样,柴米油盐样样都要过问,样样都要操心,出家人哪有时间去研究经典?哪有时间去修行?没有办法。 如果我们有一个道场,这个道场住上几千个人,管事的人有个几十个、百把人就够了,他们来执事,他们管事;换句话说,绝对大多数的人他什么事情都不要管。研究经典的,好好的研究经典,领众念佛的,好好的领众念佛,各人有专业,他才会有进步。叫他样样都操心,他将来是一事无成,寺庙没管好,经也没念得好,不要说研究,念都念不好。念一部经不晓得错了多少字,不晓得掉了多少句,念都念不好,有什么办法!为什么?一面念经一面想到有什么事情来了,这个没有法子。所以现在佛法不如以往,道理就在此地。 一个地区,我是绝对不赞成有很多道场,除非你修学不同的宗派法门,你可以建一个独立道场。学禅的建个禅宗道场,学密的建个密宗道场,念佛的建个念佛道场,这样就好。一个地区每个宗派有一个道场,这样人力、财力一切力量都能集中,道场才能兴盛,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小道场里头不出人才,这是一定的道理。为什么?他人心定不下来,工作一样多,一样要繁忙,样样都要去照顾;换句话说,不可能心定下来修行、研经,都不可能。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是故菩提属於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这是从反面来说。『菩提』就是前面所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的佛果。你要想成就无上佛果,你决定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一切菩萨绝对不能够成佛。 善男子。汝於此义。应如是解。以於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我们在这部经上深深的体会到,经中真实的含义是人人都是善财,善是表示善根,财是表示福德。你能信、能解,这就是善根;你能够遇到这个经典,能够遇到这一乘了义的大法,你能够明了,能够发心修学,这就是福德。所以,你具足善根、福德,就是善财。既是善财,一定要依教奉行,应当直下承当,『平等心』就是见自他不二,利益众生就是自己成佛。所以真正能够体会,能够理解,才晓得恒顺众生就是增长大悲心,圆满大悲心。大悲顺众生就是供养如来,我们在第三愿里面讲的「广修供养」。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是总结「恒顺众生」,第九愿。下面是第十愿「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是回转的意思,『向』是趣向,也就是目标。意思是说,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善业,回过头来要向著我们所求的目标。经里面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回向三处。前面说「恒顺众生」,所以第一个我们回向给众生,这个力量非常的伟大。真正能发回向心,必然是勇猛精进,为什么?不是为我自己修的。如果为我自己修的,我今天懒一天不要紧,这我自己的事情,与别人不相关。如果想到我是为一切苦难众生去修的,我要偷一天懒,他们就多受一天罪,於心不忍;我早一天成就,他们早一天得度。所以回向心要发的时候,这个人必定勇猛精进,必定很快就成佛,因为他所修学的不是为自己,他为一切众生,所以他要精进。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