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在平等法门里面,为什么会产生高下?就是我们与清净心、平等心差别很大,也就是不相应的幅度太大了。不相应的幅度大小、差别,各个人都不相同,佛家讲利根的人差别幅度小一点,钝根的人差别幅度大一点。如果用九法界来说,菩萨差别最小,声闻、缘觉差别再大一点,差别最大的是三恶道的众生,道理在此地。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修学虽然很用功,费了许多的时间与精力,依旧功夫不能得力。我们不知道不得力的原因在哪里,这对修学上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困惑,我们很想成就但不能成就,很想相应总是不相应。於是我们就体会到,佛教给我们读诵大乘,这很有道理。佛又劝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我们靠读诵悟入,实行没问题,但时间较长,不一定到哪一天你才开悟,才大开圆解。如果遇到善知识,他来诱导我们,他为我们讲解,会把我们开悟的时间提前,好处在此地。譬如,原本你自己读诵需要十年开悟,遇到善友你五年就开悟,时间上节省一半,而利根的人更快,一、二年他就开悟。什么叫开悟?与湛寂虚灵相应,这个利益是真实的利益。迷悟虽然不同,心性没有差别,心性不随迷悟,心性的体用都不随迷悟,所以它不变;觉悟的时候,心性的体用是湛寂虚灵,迷惑的时候,心性的作用还是湛寂虚灵。 再跟你说法界在哪里?法界根本没有,前面讲「无相无名」,这是真的。这个意思很深,要很细心的体会,你能体会到一分,你就有一分受用,体会到两分,你就有两分受用,这是真正做功夫,世间人讲真正做学问。真如本性不随迷悟,可是它在起作用的时候,悟就显了,迷了就不显,不是说悟了它就有,迷了它就没有,没有这个道理。这种说法很难讲,佛法讲迷了就是失掉,失掉是比喻话,不是真的,哪里是真的失掉?楞严会上世尊告诉波斯匿王,真心自性就在你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你不知道。这是说明虽迷它并没有失掉,所以我们叫迷失,你不认识它等於失掉了。但是虽迷,它照样起作用,在眼是见,在耳是闻,悟是这个作用,迷还是这个作用。可是迷悟,你的感受不一样,悟是清净、平等、觉,迷恰恰与这个相反,迷是污染、不平等、不觉。 古德这句话是真话,「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自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前面讲一念自性,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一念自性。这个意思在梦境当中比较容易体会,你在作梦的时候,整个梦境岂不是一念自性变现的?整个现象就是一念自性。我们自己悟入,自己天下太平,会不会受别人的牵连?不会。什么人会受别人牵连?迷人。悟的人不受牵连,天下大乱他也不乱,世间污染他也不染。如果天下乱他也乱,世间染他也染,这个佛学了还有什么好处?佛法可贵之处在此。所以这是九法界众生一定要学习的,必须要接受的佛教育。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居士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他的话说得正确,只有真正懂得的人才晓得,不懂得的人不知道,社会大众不了解佛法,把佛法看轻了,哪里会晓得佛法这么重要。这个世间问题很多,大家都在思考想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不能解决,然而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佛法,但是他不知道。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它真实不虚。我们怎么学习?就在日常生活中细心去体会,渐渐的落实,作法就是用《无量寿经》经题的「清净平等觉」这个原则。我们以清净心、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你自然就觉悟。我们今天功夫使不上力,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还没有用清净心、平等心。所以经本展开在面前意思透不出来,不但经本意思透不出来,古大德注解摆在面前意思也透不出来。你要问什么原因?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一切人事物没有用清净平等心,你果然用清净平等心,你就觉悟了,一展开经本就是无量义。别说佛经、注解无量义,你拿小朋友念的幼稚园课本,小猫叫、小狗跳也无量义,小猫、小狗跟你讲两、三个钟点,也讲得津津有味,这是因为没有一法不与湛寂虚灵相应。 昨天在《华严经》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两句话,这部经上只讲八个字。《中观》里面讲十六个字,加上「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意思就更明显了。诸位仔细想想,这还是湛寂虚灵,意思完全相应,只是说法不同。从另一个方法来讲,只要我们听清楚、听明白,契入了,就入解脱门。「解」是把我们的迷惑解开,「脱」是把我们一切的虚妄脱离,这就是入佛的境界,就是明心见性。 这一段是说明法界的起源,法界从哪来的,我们要搞清楚。现在世间许多科学家讲的,用隔靴搔痒这个比喻都太过分,实在讲差得太远太远了,他们所讲的连边际都没有摸到,怎么能解决问题,只给世界带来更多的麻烦、更多的纠纷。佛讲得没错,这是愚痴,没有智慧之过。底下这一段文字比较长一点,我们把这一段念下来∶ 考善恶报应并是惑心。既本一心而贯诸法。】 这是佛陀教学的原理。 故我佛法门,惟以心为道也。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 这是《华严经》的一首偈,这首偈很有名,古大德时常引用,不读《华严经》的人,也有很多人知道这首偈。 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相。】 『摩诃衍』是梵语,翻译作大乘。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此意也。】 这是引经论来做证明。 是则地藏菩萨所云,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者,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门之指尔。】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段是说佛法的根源。佛凭什么说法、依据什么来教化一切众生?这是佛法的根据。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我们讲经说法是根据这个,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无量众生说种种法,也不离开这个原则。佛家教学理论的渊源,你要把这个渊源认识清楚了,你才承认佛家所讲的法是正法,对这个正字的标准你才会有个概念。我们讲佛法是正法,邪正的讲法、邪正的标准在哪里?此地文字不多,但跟我们说得很清楚。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