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不摇、一心志 无来无去、无歹志(台语:无歹志,(没事),一语双关 (白眼相向—我也是往生极乐 万众恭敬—我也是往生极乐——一心一志) 广钦老和尚当年在大陆的寺庙中修行,寺庙中的师父为了考验他的功夫,曾经故意把功德箱的钱藏起来,然后又当众故意说是他偷的,结果全寺里的人都对他白眼相向认为他是小偷。这一种情境,换了我们一定苦死了,冤枉死了!但是因为他的心是愿往生极乐,所以根本不在乎这个世界的诬赖和评语,所以人家「白眼相向」他也「如沐春风」,完全不会影响他的自在快乐。结果后来寺庙宣布了真相,大家不但忏悔而且更肯定他的功夫,对他更加尊敬,然而他还是愿往生极乐也没有贪恋。老和尚的愿力坚定—大家说我是小偷看不起我,我也是往生极乐!大家忽然又说我功夫好是有修有证的高僧,我也愿往生极乐!他的愿是不动不摇的,不会随着外面人事境界摇摇摆摆,不会受人左右,所以临终的时候才能「无来无去」,因为平常愿力就不动不摇。大家可以发现,像这样愿力坚定不动摇的人,都反而能够转变境界改变人事,让大家都服气,比自己动摇去在乎去解释好多了,因为我们去解释辩论可能会越描越黑,人家也未必要听。说实在,自己的心会动摇的人,就是心力不坚强,讲话一定没力量影响别人。老和尚往生前,说:「无来无去,无歹志」,台语的「无歹志」意思是「没事」,发音正好一语双关,因为平常就只有往生西方一个大愿(一心志),没有其他不良志愿(无歹志),所以没有轮回之事(没事),而能无来无去,不像我们三心二意,摇摇摆摆,来来去去,全是些轮回六道的「歹志」,没有往生的「真愿」。 自己尚且教不来,怎能教别人听你的话 有一天有一位婆婆很生气地去向老和尚告状,说自己的媳妇是多坏,多不听她的话。老和尚只问她说:「你如果肚子痛有没有办法叫自己不痛啊?你如果拉肚子能不能教自己不拉呢?」 那一位婆婆回答说:「不能」。老和尚说:「你教自己都教不来,自身尚且不听话,怎能叫别人听你的话?」 生活考题—要面子?要极乐? 我们如果希望把境界转变成如意,只有自己愿力忠恳坚强。我们平常是在佛堂念佛拜佛的时候唱念「愿往生极乐」,但是一出了佛堂碰到生活考题,马上就会浪费生命去在乎,去计较。浪费生命就枉死娑婆!比如说:您的儿子大专联考名落孙山,您心中如果很在乎,觉得没面子,不敢出去见莲友,怕人家问起「您儿子考得如何呢?」,有这一种心就要好好检讨自己愿生极乐的愿。当然,希望儿子考上大学,这一种希求是正常的,可是这一种愿一旦有了面子问题,患得患失,就变成了追求娑婆名利的愿,和自己往生极乐的愿是相违背的。一个愿生极乐的人,不会在乎娑婆的名、利,不会去希求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会帮助孩子同生极乐国,让孩子真心快乐,会培养孩子的信心愿力和慈悲心,让他乐意助人,而帮助他永远究竟快乐,他会认为孩子是不是考上大学不是很重要,因为在这世界上能够普利众生的人,未必要去读大学啊!说实在自己能不能通过极乐大学的信愿考试才重要,自己要是枉死娑婆轮回六道比考不上大学严重多了! 自己快乐,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乐慈悲的方向想— 我认识一位大家尊称她「欢喜菩萨」的农妇,有一天她丢掉了五仟块,她发现的第一句话就是说:「这样捡到的人也能用,这样真欢喜!」她的心真的是愿往生极乐,所以遇到事总是往最快乐的地方想,往最慈悲的角度想,她马上放下、布施,使自己当下快乐,自己能快乐,自然散发出快乐的芬芳和光明使大家都快乐!自己如果不快乐,愁眉苦脸,天天埋怨放黑烟,说能够造福大众实在不可能,也许还会给大众惹麻烦,所以真的要帮助大众,自己当下要活得快乐往生极乐。自己当下快乐,就像一盏灯点亮了,就会为整个世界带来光明,如果内心像一团垃圾发臭,或是一辆车子冒黑烟,对整个世界都会有污染的不良影响。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一念,我们每一个心念都是周遍宇宙,对整个世界都有影响的。不要小看这愿生极乐的一念,这真正放下垃圾乌云的一念,会带来强大的光明快乐,照亮自己和世界,也能产生拔苦予乐慈悲的功能力量,所以说「信」「愿」也就是菩提心,这一种光明和轻松快乐不是天天患得患失的人所能想像的。 没有一个忧愁的事,没有一个着急的事 (不浪费心思在「着急」,才能尽心又尽力!) 在燕巢有一位悟光和尚尼,她曾经闭关十多年修持很好,她有两句开示描述她的心境,非常好,简单而且贴切,真正是信心愿力具足的写照,她用很轻松自在、很温和柔软的声音说:「没有一个忧愁的事,没有一个着急的事」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境界,听了觉得身心很清凉。一个人真的相信佛力、相信自性,信心具足了就没有一个可忧愁的事,反正都是往生极乐,忧愁做什么?对娑婆世界的一切,不再挂碍执着,就没有紧张压力,就没有一件值得着急的事,反正一切都尽心尽力,该办好的,自然都会办好,着急也不会比较快,不着急也慢不了。不把心思浪费在着急,才能够真的做到尽心又尽力,反而能够最快最圆满! 无为心内起悲心—不在乎个人利害得失,才能全心全力为众生 有人误会愿往生极乐,对娑婆世界不在乎,那就什么都不必做了。事实上恰好相反,不在乎是不在乎个人名利,不在乎自己的利害得失,反而心情愉快,心境开阔,做什么都能够全心全力地付出,不会浪费心思在计较或是紧张担忧,做什么都快快乐乐尽心尽力,又觉得心中悠闲没有事,不会累。就像观世音菩萨,他是由「无为心内起悲心」才能够全心全力帮助众生拔苦予乐。 愿—内心方向和焦点的调整。(明白动机、目标) (我是为了让大家快乐,才种兰花) 愿生极乐要紧的是内心方向和焦点的调整,并不一定要过某一种形式的生活,具有某一种外表、或是特定做那些事,才是愿生极乐。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一位师父种了很多兰花,有一天他外出的时候,弟子不小心,把很高贵很美的一盆打破打坏了,这位弟子很担忧、担心师父回来会生气骂他,没想到师父回来看了只笑一笑,弟子就问师父:「为什么不生气?」师父就说:「我是为了要美化环境使大家欢喜快乐才种兰花的,并不是为了要生气才种兰花的,所以打破了也不必生气啊!」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