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弟子规》2(2)

现在社会好像是相反的: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什么都安排好。孩子从小习惯了,长大后也就认为:“我是家里最可爱的人,所有人为我服务是应该的币蛭吕淳腿绱耍吡恕靶」鳌薄ⅰ靶』实邸钡纳睿源永

现在社会好像是相反的: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什么都安排好。孩子从小习惯了,长大后也就认为:“我是家里最可爱的人,所有人为我服务是应该的!”因为生下来就如此,过惯了“小公主”、“小皇帝”的生活,所以从来不会为父母长辈着想。而古代不是这样,古人的儿时教育,让孩子长大后就有生活能力,不管到哪里去,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
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改进,要由家庭和老师做些沟通:孩子在学校时,老师应该教他怎么样孝顺,早上、晚上如何对待父母,多讲“孝”的知识;而在家里,父母则应灌输“敬”的道理,告诉他怎么样尊敬师长,怎么样听老师的话,怎么样团结同学……诸如此类。否则,老师只重视分数,父母也是除了管他吃饭,此外什么都不过问,一晃几年,教育的大好时机就错过了。
大家也可以回顾自己的人生:从小到现在,你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教育气氛中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对父母是否始终有感恩之情?现在的教育缺少恩义、道义、情义的理念,这方面甚至是一片空白。既然如此,要一下子弥补起来也办不到,但我们首先要明白:有些地方需要改革。否则,如果一代一代只追求钱,心中不再有理想,永远这样下去的话,珍贵的传统文化就中断了,如此前景令人堪忧。
“晨则省”:省,是问候。做子女的早上起来以后,应先到父母那里问安:“您昨晚睡得好不好?有没有生病?今天早上觉得如何?要我做些什么?”
“昏则定”:定,是安慰。黄昏时也要到父母那里探望,看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做的。比如,父母身体不适的话,要为他准备好药和开水。
真正孝顺的孩子会这样,早上、晚上都关心父母,可现在的人根本做不到。即使有人认为自己很孝顺,也只是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每个月寄一点钱,其实这不是孝。以前有人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子女在物质上孝养父母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作为父母,晚年往往会感到孤独、寂寞,始终觉得自己遭人嫌弃、没人理睬,因此,子女平时要多加安慰,让他们开心、高兴。其实这也合情合理,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不会走路,甚至不净粪也染在父母衣服上,而父母牺牲一切,无微不至照顾我们长大,之后又一直关心我们读书、成家……到了现在,他们的身体已经苍老、体力已经衰退,这时候,如果对他们一点都不关心,那真是没有良心的表现。
当然,出家人离开父母也是没办法,如果一直随顺他们,他们不一定让你出家。所以你是大孝,现在只有闭着眼睛发菩提心、回向了——我看很多出家人脸色有点不对,所以安慰一下啊!
不管怎么样,关心父母确实重要。倘若你是在家人,平时一定要经常问候父母。周文王就是典型的例子,有关历史说:他是圣者,母亲怀他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语”,即眼睛不看不如法之色,耳朵不听不如法之声,口中不说傲慢之语。后来他成了太子,每天三次去礼拜父王:早上起来,他穿着礼服在门外向父亲问安,中午、晚上也是如此。这在历史上非常出名。
但现在的在家人,不要说一天三次,三个月一次有没有啊?有些人对父母关心很不够,好像从降生以来父母从未关心过自己一样。当然,这也与父母的教育有关,倘若从小就培养孩子孝顺,那他对长辈会有恭敬心。其实,恭敬心非常重要,前段时间我去学校时说:“你们做老师的,有一个道理没有教好,那就是恭敬心。”古人的礼节,往往代表很深的意义。我看过一位教授的演讲,他在每次演讲之前,都先给台下的人深深鞠个躬。他说:“如果我心里有傲慢,腰肯定弯不下来。”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对,一个人很傲慢的话,根本不会给人鞠躬,甚至连头也不愿点一下。所以,人如果从小懂礼节,对他一生会起到很大作用。
汉地非常讲究团圆,一家人共同吃饭时,因为对孩子的宠爱,菜往往先夹在他碗里:“你是宝贝,最可爱的。”所有长辈都给孩子夹菜。其实不应该这样,吃饭时,应让孩子先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种恭敬的表示,就像我们对三宝供养献新一样。这样点点滴滴教,渐渐地,他就会对长辈有尊重之心。否则,现在很多孩子智慧不错,会打电脑、会上网、会开车……有种种技能,可内在的德行很缺乏。所以有些教育需要调整,不然的话,孩子对父母连基本的感恩心都没有,更不要说去学佛修菩提心、大空性了。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出必告”:作为子女,出门时一定要向父母告辞,不能不告而别,随随便便想走就走,否则会让父母担心。尤其现在社会非常复杂,治安也不好,孩子到底是出去了?还是……父母不清楚就会担心。父母的心跟孩子的心完全不同,俗话说:“母心如水,子心如石。”孩子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对父母总是无所谓,而父母的心却像水一样柔软,始终惦记着孩子。就算孩子已经二三十岁了,按理说不需要担心,可父母还是放心不下。所以,出去时跟父母打招呼非常有必要。
“反必面”:一旦从外面回来,也要去看看父母,让他们心安。不这样做,父母会始终想着:“孩子回来了没有啊?”
然而,如今很多子女,出门时从不辞行、想去就去,回来时也不打招呼。这就是现在年轻人的行为。
“居有常”:做子女的,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变来变去,今天在北京、明天在上海;今天在寺院,明天在闹市……住处若经常变换,父母就会担心孩子在外面居无定所、到处漂泊。
其实,居所固定很重要。不仅在家人要做到,出家人也应如此,在一个道场的时间越长越好,呆的时间长,说明你在这里有一分功夫,有一分成就。否则,今天在这里,明天去那里,东南西北跑来跑去,恐怕有点问题。有时候我接触一些想来出家的人,问他到过什么地方,有的说:“我先在一个寺院呆了三个月;又到东北的寺院呆了五个月;然后去南方的寺院住了两年;某某佛学院读了一年半;后来在邮电局呆了三年;老师当了一年;医生做了两年……”弄得我眼花缭乱,心想:“这个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在这里恐怕也是一年半载,能不能呆一个月也不好说。”所以,居所不定有较大的过失。
“业无变”:一个人的学业、事业、道业,最好不要改来改去,一门深入才会有所成就。如果你想学佛,那就好好学显宗或密宗;在社会上做一项工作,那也好好去做,不要换得太勤了,否则心很难成长起来。所以,人一定要稳重,不稳重的话,干什么都容易出违缘。这些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平时用它来观察,既可以衡量他人的境界,也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