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四念处(7)

六根六尘蔽真心 这个故事就像前面的经文内容一样,佛陀示现人间,就是要教诫我们好好守案拧薄!案奔次曳讲潘档模说纳硖逵辛ā把邸⒍⒈恰⑸唷⑸怼⒁狻绷拧!懊拧奔词俏颐堑囊馐叮劬κ游铩


  六根六尘蔽真心

  这个故事就像前面的经文内容一样,佛陀示现人间,就是要教诫我们好好守住“根门”。“根”即我方才所说的,人的身体有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门”即是我们的意识,眼睛视物、舌头尝味、耳朵听声、身体感触外界环境……,有种种与根门相对的外境,就是因为根缘外境,所叫难免扰乱了我们的意念,而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门,不使意念一直缘着外境而动。

  佛陀就是要教我们守根门,因此说“莫着六尘”,所谓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的眼“根”所按触的是“色”,外界的颜色何者较美?我所爱的环境是如何?……这些都称为“色”,除了我们身体的感官是有形的东西之外,外界的物质也是一样,所以佛陀叫我们“莫着六尘”。

  有的人喜爱听音乐,整天泡在音乐厅里,这就是耳根看于外界的声尘,有的人爱喝酒,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那就是因为他的舌根贪着于酒的味尘;有的人贪图身体的享受,厌恶劳苦,为了此身着于享受,所以在外造出种种污染的尘境。总之,外界事物会引诱人的意志,分散了人的心念,都称为“尘”。

  莫使无明驴乱意

  佛陀又叫我们要“守无明驴”,这个驴就好像人的心猿意马一样。驴可负载重物,可载很多的宝物,也可以载许多脏物。有如我们的意识一样,心向正道的人,此身就可作为载道器;心失去良性、迷失了道理的人,此身就会造作恶业。所叫我们要好好地守住心意。这里的无明是指人的乱心,偏向罪恶及心猿意马的妄念。

  “看于爱索”,爱是情爱或爱欲,即污染贪着的爱,同样是爱心,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染着的爱,一种是清净的爱大慈大悲无染着的爱,它的爱非常透彻且清净无色;而我们凡夫的爱,都是有色彩的染着,就像一条绳索一样两头系着。佛陀与菩萨都是觉悟的有情,他们的情与爱普遍于大地,而凡夫之爱只是一对一,像一条绳索系缚着对方。因此佛陀叫我们好好看守住这条爱索,莫将这条爱索牵绑在无明的根门上;否则就像那位佣人守门一样,将绳索的一端系在无明驴的身上,另一端绑在宝藏的门上,其实这宝藏之门已经被人打开了,宝物被偷而绳索还牵系在“无明驴”的身上。

  所以,凡夫就像那个守门奴一样,只看守驴子身上的绳子,却不知宝藏之门是在绳子的另外一端,还一直将这只驴牵在身边呢!这就是我们凡夫,偏于这份无明而忽视了那份宝藏。

  磨砖焉能作明镜

  以下又接着说:“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着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这一段文明显地说,既然要学佛,就要尊奉佛陀的教诫,但是很多人却不肯善加奉守佛的教法。

  我们既是要“学佛”,那就一定要奉教,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好好守持佛陀的教法。纵然一个人发心出家,若不能好好地体会佛法、守持佛的教诫,则必会贪求利养。能奉持佛教的人,必然知道世间一切万物万法,终究归于“空”,就因为人不能体会佛陀的教法,所以才会贪求利养。

  凡夫还没出家时,不断地贪求情爱欲念,一旦看透情爱而出家,若不能断除烦恼,则出家之后所贪求的就是利养,这都是没有透彻了悟佛法的人。所以佛陀说:“不奉佛教戒法的比丘,虽然不贪求情爱之欲,却贪求利养。”

  有的人刚出家时,乍看之下令人觉得他已显现出清白的形相,并认为他的心已经清净,看开一切而出家。他出家后,口口声声说要修行,于是常常找静处打坐参禅,但是他的形貌虽在参禅,内心却流驰不定。记得我过去曾说一则故事:

  有一位参学者到一个禅师的门下去求法,禅师问他欲求何法?他回答说,想参禅了脱生死。

  这位祖师就说:“好!我倒要看看你如何参?”

  隔天,这个祖师就坐在门口,拿一块砖头拼命磨,这个行脚僧一见此景,就赶快问祖师:“和尚为何在此磨砖呢?”祖师回道:“我欲磨砖做镜。”参学者大惑不解地问:“砖如何磨成镜呢?砖越磨越损,根本不能做成镜子!”祖师却答说:“既然磨砖不能成镜,那你坐禅难道就会成佛吗?”

  这个行脚僧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学佛不是只学禅而已,学佛应该学佛心啊!”

  参禅若是一味地追求名闻利养,那有什么用呢?所以说“静处而坐,心意流驰”就是贪着五欲,只想争一个名气,让人夸赞他的禅功精深!其实,这不是正确的方法。

  自家宝藏善珍摄

  “贪着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五欲即色、声、香、味、触、法等,贪求五欲者,易被这些色声香味惑乱心念,因此称为“无明覆心”。“无明”是不明白道理。我们的心本来像一面镜子,但是被染污的色彩染着,所以不能照见外界清净的景物,这就是“无明覆心”。

  “爱索缠缚”,由于人被情爱的绳索缠绕,所以无法脱离无明。佛与凡夫本来是平等的,我们不比佛缺了多少,佛亦不比我们增加多少;唯一不同的是,佛陀能脱离无明爱索的缠缚,而得逍遥自在,对大地万物与众生都具有一份平等的爱念。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要学得“平常心”与“平等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够安然自在,庄敬自强,把日常生活的一切变动视为很平常的事。

  若想对任何事皆以平常心处之,则必须先断除私我的爱念,而佛陀就是已经将私我的爱念断除,有如解开无明绳索,不再受爱索缠缚一样。这是因为佛陀有正念、觉意、道品等超然的智慧。而凡夫则是因为有爱的无明,所以正念、觉意、道品等财宝,全部都散失了;也就像那个守门的佣人一样,只看守住驴子和绳子,却没有看守屋子,而使屋内的宝物被人搬光。

  世间的凡夫大都如此,若能看得开,则万法皆能透彻。学佛就是要去掉无明漏。“漏”即遗漏没有尊奉佛法而使其漏失。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守好自己的慧性,才不会使这份宝藏漏失掉,请诸位多多在日常生活上用心,那怕是多么微细的事物,也要认其地观察分析,这样,才不会散失了自我的慧性。

  台风转向,宜哀矜而勿喜

  前面已提到四念处的“观法无我”,“法”包括有形的法与无形的法;有形者为色,无形者为心,亦即“色法”与“心法”两种法。

  “色”--凡是世界上我们能看得到的东西,都包括在色法中,它是由四大元素和合两成的。“四大”即地、水、火、风;宇宙天地万物,皆不离这四种元素。例如聚土所依止之处就是大地,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土地而生活,人必须立于土地上,房子必须盖在大地上,而谷物也是种植在土地上。总之,人的食衣住行……,皆不能离开此“地大”。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