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我为什么要修行 假如一个人生活十分优裕,所求所愿,无一不遂,那他想修行的动机应该是最少的。因为耽于享乐,不知人生有痛苦,就无法感受修行的重要性。假如一个人的生活不但贫病交迫、三餐不继、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这人的修行机会也是很少的。因为食苦成习,已经不以苦为苦,同时日日与生活搏斗,根本自顾不暇了,那有心思想到修行的问题。因此,一个人会走上修行之路,或者说会认真去探讨人生的种种,必定是他看到了人生百态有生有死、有苦有乐、有贫有富、有贵有贱、有寿有夭的相对,发现到自然界的生养万物及毁灭万物,也体悟人类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却又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灾害。于是从观察、 思考,到亟欲设法解决人生的痛苦,这整个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形成了所谓‘修行’的意思。这是从理论上来说的,至于从事相上分析的话,情况就很复杂了。有人说:‘我身体孱弱,想藉着修行来恢复健康。’有人说:‘我从小命歹,灾祸频仍,想改变命运,转祸趋福。’也有人想用修行来安定心神,或使事业成功,家运腾达。没错!一个虔心修行而持续不断的人,大多会有某些特异的福报,其实这只不过应了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话而已,如果修行的内涵就是 这样,我们称它叫人天福业,这只要依十善业的法门去修持就能成办。但从另一方面看,假如永远把目标订在那里,毕竟还是生死轮回,还是魔王的子弟兵,而且也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佛法不甚了了,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后,就立刻退缩不前,或者是刚开始感觉效果还不错,到最后愈来愈无效,甚至还原到未修行的状况,使你慢慢地失望,慢慢地减退精进心,卒至放弃为止。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探讨修行最真确的动机,也可以给想从事修行的人一个正确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要了解四圣谛,首须了解佛教的创觉者释迦牟尼佛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释尊未出家前,曾有四次出城郊游的经历,第一次在城里见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一位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见到了一具尸体,这使他觉悟到人自出生以后,都要经过痛苦的折磨,然后走向衰老、死亡,这是谁也不能避免的。于是他又回忆童年时代,曾经随着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见到农夫犁田的时候,从土中翻起了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之间,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而下的巨鹰□食,这弱肉强食的景象,使他感受众生的可怜可悲。如此苦难的人生,假如不寻求一个解脱的办法,那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为了获得最后的答案,又作了第四次的出游,这一次他见到一位神态安祥的沙门,他深深地感动,同时也领悟了自己应该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脱死,没有痛苦、衰老、情欲,争夺的路。而当释尊坐于菩提树下,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缘起观,完成圆满的正觉以后,又从大悲心中流露出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于是把生命的现象予以归纳分析,把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制定成一合理的诠释,这样它就完成一个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关系--(1).苦谛,是世间的果。(2).集谛,是世间的因。(3).灭谛,是出世间的果。(4).道谛,是出世间的因。 (1).苦谛─生命的现象呈现着迁流变化的情形,叫做‘诸行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没有一件事物不会毁坏,也没有永远的欢乐,当我们拥有的事物毁坏时,当欢乐远离悲伤来临时,自因沮丧、失望而痛苦,所以‘无常故苦’,若依照苦的性质来分类,它表现在人生上的可分八类: 1.生苦。 生由无明业相而来,纯大苦聚集,是为了承受应受的果报而生,因此生即是苦。人间的生,从受胎开始,在母腹中窄隘不净,犹如处身地狱。出胎以后,有冷风、热风吹身,有雷、电、雨、雪袭身,有贫贱富贵、相貌全缺、美丑的分别。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爱取有诸事,种种的七情六欲由是而生,懊丧悔恨,缠绵身心,使人痛苦难堪。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