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念处通大小乘,通一切法门,是学佛的基础。佛将欲涅槃时,阿难问佛:佛圆寂后依谁而住?佛答:依四念处住。所以,若不依四念处,所修行的一切法门均不是佛法。 △ 观身不净。不净有五种:(1)种子不净,父精母血作为自己根身的种子。(2)住处不净,住母胎时多有不净。(3)自体不净,身体为四大假合所成。(4)外相不净,九孔流溢。(5)究竟不净,死后数小时即变坏。知自身种种不净,实无可留恋,即不会执著。或谓有此身可作修行的工具,所谓借假修真;请不要误会,此“假”字非指身体而言,系指佛法而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身体用不着担心,有一定之业报,只有多作善事,在修持上用功夫,才能保持身心康泰。 △ 四念处之观身不净,是令对于身体不要过分爱惜。打破身见即能破我执,才能离开世间,往生极乐世界。 △ 凡是血肉之身均不干净,小乘佛教有九不净观之说。即以选世界小姐而言,各国佳丽均系代表人物,真有沉鱼落雁之容,然而除去一张表皮外,身内只有血肉筋骨,污秽充满,死后不到三天即恶臭充鼻。所以《起信论》说:“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 观受是苦,受是领纳、领受之意。一切受,归纳之有五:身的苦、乐,心的忧、喜,以及身心无苦乐之舍受。苦、忧属苦苦;喜、乐属坏苦;舍是暂时的,属行苦。三界均苦,若欲离苦得乐,除转识成智外,别无办法;如办不到,只有念佛求往生。 △ 观心无常,第六意识心念念不停,不用功时不觉得,初念佛的人愈觉妄念多,停不住。一念不生是真心,动即是妄心,首先要把心拴住,若拴不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更不能往生净土。 △ “观法无我”,法指一切万法,我是四大五阴的假合,四大五阴就是法,一切法空无自性,要常常作如是观,才能一心一意的念阿弥陀佛。 △ 众生有四种颠倒,认为身体是干净的,享受是快乐的,心是常住的,我是实有的,既有此颠倒思想,所以处处放不下。对治之法,即用四念处帮助,将身心放下。 △ 不论修何种法门,戒定慧是基础,不能得定,纵得慧亦是狂慧,定中无慧亦是邪定。 △ 说到定力,凡夫也有,定的境界不相同而已。凡夫将五欲六尘境界当作真的,心定在五欲六尘之中,故见不到佛的境界。从前佛在祇园精舍见蚁而笑,谓弟子曰:蚁身已阅七世佛仍为蚁身。因蚁是定在蚁的境界,始终无法脱蚁身。人亦如是,人想生天的不多,想生净土的更少,一生混混沌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无大善恶,一生又一生,白骨堆成山,仍在人道中混,这还是好的;三毒加重,失掉人身,更不堪设想了。 △ 时间是就众生分上说的,实际上并没有时间,是众生的错觉。时间属于心不相应行法,长短没有一定,念劫圆融,可见时间是众生的知见。所以经云:“无量无边无数劫,于一念中悉明见。” △ 凡夫与圣人不同,圣人观性,凡夫观相,凡夫处处见,处处著。 △ 马鸣菩萨说:“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外缘”指四面的环境,“一切音声”如车声、飞机声等,皆足以破坏我们的定功,所以小乘人要住在山林水边才容易修道。古语云:“大隐在市,小隐在山。”十字街头都可以打坐参禅,这是有深一层功夫的人说的。 △ 八万四千法门,就理论上归纳之,可分为二大类:一曰定,一曰观。定即止,放下万缘之意。修定是心不起念,比较单纯,修行人大致没有什么争论,至于修观,各人所修的境界不同。修观是入佛的境界,各有独到之处。修观要用智而不用识,用观照而不用分别,无论对性体或法相,唯有用观照才能见到如实理,永无乖诤。 △ 体真止:止就是定。体真者,经论中常说一切诸法皆因缘和合而生,均无自性,如能体会真空的道理,证知其真理即真空,一切事相当体即空,就不会在一切法上攀缘。体真止属空观。 方便随缘止:又名息缘守境止,如念佛法门及禅宗的参话头,把其它的万缘都止着。菩萨晓得空有之真相,空非空,有非有是幻有,空不是顽空,于一切幻化假相的境界上分别种种万事万相,而心中如如不动;为了利益众生,故随着众生的缘,亦能安住在俗谛上。 息二边分别止:是因第一种偏在真空上,第二种偏在假有上,都不是中道,现在明白假非真假,真亦非真,空有二边都不执著。 谈般若 △ 从凡夫地至如来地,六波罗密是必修课程,六度中布施重要,般若更重要,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二者互有关联。但何以只提一布施?因布施即包括余度在内。般若是理,余五是事,五度无般若为世间福德,二乘及权教菩萨虽达到九次第定,有般若才能证得圆实菩萨的境界。 △ 何为正念应认识清楚,所谓正念是息著相之妄念。整个般若经之宗旨,不外无住生心,无住是离相,生心是提起正念,无论学那一种法门,不懂得般若必生障碍,有障碍必有烦恼,所以般若是通一切教义的。不著相即是正念,生的是无住之心,无住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 依文字起观照。佛的一切经典,全是由真性理体中流露出来的,全属般若,不懂般若即无法学大乘。观照就是般若现前,真性菩提可能透露出来少分。 △ 怎样成就真见?必须将有见无见均去掉。有见是凡夫,无见是二乘,有所取都是错的,不著不取是解脱。事事清清楚楚,事事不分别,阿赖耶识就不落印象,无印象就没有三世果报。我们学菩萨学不到家,学少分亦好,看不破,看淡一点也好。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