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做退休村、做老人院是把它当作道场做,把它当作大家庭做。家庭化,学校化,这个就有意义;道场化,而且是个多元文化的大道场。我们样样都要懂,我们请法师、居士来讲佛经,我们懂佛;我们也请牧师、神父来讲《新旧约》,我们对于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我们也要学习,我们也要懂,广学多闻!我们对于伊斯兰教,我们也可以请阿訇来讲《古兰经》,来讲他们的精神生活,讲他们的礼节、威仪,常识要广泛,这个是不断在交流、在沟通,从这个地方落实多元文化。我们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族群,我们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照顾,一点矛盾都没有。时间早就到了,我都没有注意到,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老人生理跟精神有密切的关联。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很深的体验,当一个人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候,他把老忘掉了,他这个时候没有想到老,也没有想到病,工作太多了。上班的时候工作,下班的时候还是想到他的工作。一旦到了退休年龄,他退下来没有工作了,他就忽然想到我老了!过去天天想着工作,现在没事好想了,没事好想就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里头最严重的是想病,老了就生病。所以老了之后,天天想病痛,怕这个毛病那个毛病,天天想着这个医院、那个医生,这是什么药,天天想这些。大概退休两年,要是不见面,再碰到的时候,突然感觉他好像老了十年一样,老化得那么快速!实际上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天天想老,怎么会不老?天天想病,没病也想出病出来。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这个事实、形相就在我们眼前。我们许多朋友、同学、同事,一旦退休,两三年没有见面,再见面的时候,我的感触他突然老了一、二十年。严重的,你看到他马上就衰老;稍微轻一点,大概也会老个十年。他们不知道,我们清楚,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明白,“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都在生活里头得到证明。我的年岁不小了,一般人看到,老人了。我为什么不老?我没有想过老,这个头脑里头还没有老的念头,没有病的念头。我心想里头没有老,没有病,所以不老,所以没有病。你们喜欢想老,喜欢想病,那有什么法子!我这个念头里头是怎么样修养自己的德行,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除了这个念头之外,没有杂念。 怎么样做一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今天社会上一切众生不孝,我要怎样做一个孝的样子给他们看。不悌,悌是什么?友爱兄弟。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兄弟争财争利,把至亲骨肉忘掉了,反目成仇,太多太多了!兄弟姊妹为争财利上法庭,这成什么话!我们怎么做法?我们出家了,出家有个小道场,人家要。要,我们欢欢喜喜让给他,送给他。我们也上法庭,那才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别人争,我们让,我们欢喜布施供养,我们懂得命里头有的丢不掉,这个地方舍掉,那个地方就来了,来的比你舍的一定还要丰富一点,就好像有利息一样,加点利息。 我学佛这五十年,你们很多同学跟我时间长的,你亲眼看到的,处处忍让,欢喜忍让。自己生活简单,愈简单愈好,心安理得,不求人,不攀缘。我的生活需求很少,有这个缘分,有这个福报,一定要懂得与一切苦难众生共享。这一切苦难众生绝对不是只有佛教徒,我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经上教导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说只度我们同一个族群的,我们同一个信仰的,没有!众生无边,你想想看,这里就有不同的国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平等的去度。这个“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帮助、关怀、照顾。我们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关怀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国家,平等的去照顾。这里头有大快乐,乐此不疲,这就是真快乐。这个快乐绝对不是什么喜事来刺激的,不是,是内心里面涌出来的,佛家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这个时候才体会到,为什么诸佛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度一切众生不疲不厌,晓得这里头有大乐在。世间没有这个乐趣,人间天上都没有这种快乐。 永远遭遇不到挫折,永远遭遇不到磨难。磨难挫折有没有?有的时候也有,一来马上就化解了。怎么化解的?智慧化解的,德行化解的。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做一桩对不起众生的事情,没有做一桩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你说你有多快乐!起心动念从来没有为自己,为别人。为别人没有得失,事情做成功了,众生有福,三宝加持,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做失败不成功了,众生没福,佛菩萨想加持加不上。成功自己没有得,失败自己没有失,没有得失。 不像世间一般人迷惑颠倒,他的得失心太重了,他得到欢喜,失掉了忧愁。他能永远得到吗?他还有死的那一天,死了那一天,什么也得不到,苦不就来了。人为什么那么怕死?其实怕死是怕什么?怕失掉他所得到的一切,怕这个。这都叫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缘聚缘散。你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缘聚没有得,缘散没有失,哪有得失这个妄想?人没有得失,你说多快乐!没有得失就没有生死。所以了生死,你要懂得“了”是什么意思?了是明了,明了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生死是一回什么道理。搞清楚之后才晓得真的没有生死,没有得失,这个时候真实智慧现前了,佛法里面讲的得大自在。 一般现在人年轻人听不进去,中年人听不进去,他觉得他的事业还不错,天天打这些妄想,根本就没有想到宇宙人生大道理。到他退休之后,天天没事情干,天天在那里吃饱饭看太阳,胡思乱想,这个时候跟他讲这些道理,他会听了,他愈听觉得愈有道理。所以现在众生的根性,什么样根性是得度的机缘?退休。退休之后是得度机缘成熟,我们要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你要抓住机会,这个叫时节因缘,不能错过。所以在他没有退休之前,少壮的时候,只能够跟他阿赖耶识种一点种子,他没有办法信解,这是真的,那行证当然就更没有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只要他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就够了,知道佛法是一门大学问,知道佛法对人生、对社会是有利益的,只要他知道这些就可以了,我们认识佛教就足够了。真正想去研究、想去学习,退休以后的事情。 这个在佛法叫观机,应机说法。同样是一个人,他幼年的时候、童年的时候、少年的时候、青年的时候、壮年时候、老年时候,不一样!什么不一样?理念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我们明了在什么样的时节因缘里面,我们用什方式跟他交往。所以佛菩萨活活泼泼,叫八面玲珑,跟每一个不同时节因缘的众生,都能够欢欢喜喜相处,这是智慧,这是德能。跟年轻人的相处,跟老年人相处,跟年轻人说年轻人的话,跟老年人说老年人的话,跟小孩说小孩的话,都是朋友,一律平等。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