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们为什么不肯认错呢?那就是我执在作祟,执着自己最好、最对,犯了‘执着病’。我们常人总有一种习惯:看得见别人身后的影子,却看不见自己身后的影子。对别人的缺点了若指掌,对自己的疵弊却执着护短。譬如说,告诉你们训导处本学期规定不准吃零食,但你还是吃了,训导处怪下来,你反而怨恨训导处太过份认真。教务处要检阅笔记,同学们的作业仍不按时交出,教务处查问,反而怪老师没有再三提醒催促。年轻人永远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有时我批阅大家的周记,本来周记应该是检讨自己一周来的功过得失,但是大家的周记却变成了评论,不是责怪训导处管教太严,就是埋怨同学们不友善、功课太繁重等,始终批评别人,责备别人不好,而不知道自我检讨,自我批判。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像曾子那么有道德的贤人,每天还兢兢业业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省自己,同学们自问是否也做到这种工夫?先秦的廉颇将军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为后世立下勇于认错的楷模,以廉颇当时的名望尚肯屈就自己向后辈谢罪,不愧为大勇者。同学们自省是否具有这种勇气?我们生病需要找医生,才能去除疾病,获得健康。我们也要当自己的医生,勇于向自己的毛病开刀。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先要了解病况,才能对症下药,我们对自己的毛病也要了解清楚,生活习惯不好要改进,思想偏差要改正,说话错误要改过,一个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如何重获健康?所以我们要从佛法中,去忏悔反省平日言行,放弃执着,努力改过。 我们穿衣带帽需要镜子,我们修持也需要明镜,同学们今后要常行忏悔,从佛法这面镜子中,学习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学习认错不执着,做到古人承认往愆,不犯二过的美德。 五.不着意而无心 《阿含经》说明‘非人’的情形,其中有一条是:‘闻善言不着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意见执着不放,但是对于好话却漫不经心而不着意,普遍害了‘无心’的毛病,对于善言漠不关心。老师告诉他:“你们要把握少年时光,好好读书!”青年就在心中嘀咕:‘嗯!老生常谈!’“你们要惜福喔,要发愿立志呀!”“哼!讨厌!”青年对于好话不仅不接受,甚至厌弃,岂不可悲?我们听到金玉良言应该喜欢,牢牢记住,把它吸收,付诸行为。我记得幼小时候,那是岁尽冬残的晚上,大家围着火炉讲故事,长辈说:“在一个深山里,有一位白胡子的老公公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他……”故事还没说完,大人找不到我,老半天才发现我躲在桌底下啜泣,细问之下,才知道故事感人的情节深入小孩子童稚的心灵,激发了慈悲心,联想到‘远在他方的外公好可怜哟!’非得连夜冒着风雪去探望才能安心。我从小到现在,很容易被一句话所感动,别人讲的话,尤其是至理名言,总是那么深深打动我。同学中有人喜欢看电影的,你们看电影有没有感动过?你们看书是否被书中的道理所吸引?大家看什么东西,只是用眼睛,不用脑筋,不用心去留意事物,因此事情过眼即忘,一片空白。能够被善言所感动,表示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在脑海里,引起共鸣。所以同学们虽然常常在听话,并且听了那么多年的话,有几个是真正懂得听话的人呢?今后同学们要用心听话,听好话,闻善言,长养信心,增加善行。 闻善言而着意是长养善心精进的力量。我们的身体有毛病了,需要打针、吃药,我们的精神也需要善言来滋养,好吃的东西给我们吃却不要,实在太可惜了!这种不着意的毛病就是不用心、不留心。做什么事总是得过且过,心不在焉,当然不会成功。譬如有人出家许多年了,早晚五堂功课还不会背念。以前有一位同学,《楞严咒》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他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每天早课用心听来的。但你们大家听了几年还不会,关键就在是不是肯用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决心去做一件事,事情没有不成功的。今后大家要一心一意,处处留心,时时注意,除了用眼睛更要用心去观察每一件事事物物,去细思每一项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这样,无所不及,无所不成。 六.不立愿而无志 大家在小学时代,老师出作文题目:‘我的志向’,有的人立志做工程师,有的人立志做教育家、医生、飞行员、科学家等,现在我问大家:你们进入了佛门,发了愿没有?立了志没有?立了愿完成了吗?我们射箭的时候,需要鹄的;赛跑的时候,需要目标;人生也需要发愿立志,愿力好比上了燃料的汽车,风驰电掣,奔跑迅速,是推动我们到达成功的力量。古来的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往往立下恢宏的大愿,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菩萨的十二悲愿……佛菩萨发了愿,好比学生订了功课表,愿力激发了慈悲心,就会产生无比的力量,逐一的去实现行慈济众的工作。过去的佛菩萨如果不发愿,好比没有方向的船只,随波逐流,能够成为圣贤吗?有愿才有力量,以愿心来庄严国土,普济群伦。 同学们或许会说:‘我们每天早晚课不是都唱四弘誓愿吗?愿度众生,愿断烦恼,愿学法门,愿成佛道,怎说我们不发愿呢?’同学们!那四弘誓愿,我承认你们会唱,而且唱得非常好听,但是你们不敢讲啊!你们也没有做啊!你们真的有度无边的众生,断无尽的烦恼,学无量的法门,成无上的佛果吗? 现在的青年懒洋洋的,做事提不起干劲,打不起精神,读书引发不起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发愿,没有发愿,所以就没有力量。譬如有一位青年发了一个心愿:要把毕业特刊编排得很好,有了这一个心愿,给自己加上了一项责任,好比上了发条的时钟,力量就产生了,废寝忘食,绞尽脑汁,要把这本刊物编得尽善尽美。这时候,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要实现愿望,一定能够如愿以偿。过去的祖师们在一个地方一住就是十年、二十年,即使受到任何的磨难,也不轻易离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了愿,立了志,为了将来能够成为法器,所以甘受一切磨练。同学们是否也有这种愿心呢?没有发愿,就害了‘无志病’。佛陀在年轻的少年,看到受苦的众生,就有救济众生出离苦海的悲愿。玄奘大师幼小的年纪,就有光大佛教的志愿,同学们要希圣成贤,首先要先学习发愿。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