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乡人问师:“何常持布袋?”答曰:“包纳乾坤。”曰:“意趣若何?”师答以偈: 圆觉灵明超太虚。目前万物不差殊。 十方法界都包尽。惟有真如也太迂。 当有乡人问布袋和尚常持布袋做何用处时,布袋和尚回答说:“包纳乾坤”。当问及意趣如何时,布袋和尚以一偈语给予回答。偈语意思是说,人人都有光明无染的清净佛性,迷途之人因被妄念执着而不能证得,人若觉悟之后,看待一切事物不起分别执着之念,这时十方法界在他的眼里都没有什么取舍分别了。 布袋和尚一次受关主斋供。问曰:“今日出关,何时入关?”和尚答云:“若有出入,即非禅关:若无出入,谁号禅关。有无一致,出入齐观,无为直指,菩提涅盘。”偈曰: 关非内外绝中央,禅思宏深体大方。 究理穷玄消息尽,更有何法许参详。 所谓禅关只是为尚未证道的禅宗学徒方便而设,若人已经悟道,则出关、入关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过徒具假名而已。禅宗的修证都是主张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内心没有妄想执着,则一切智自然智,佛性现前。佛之所以说自己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佛法,就是因为佛法都是给那些钝根众生而设,目的是为了让他们通过听经闻法这样一种方式,进而修证成佛。如果人人都悟道了,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就可以丢弃了。这就是这首偈语中布袋和尚所要告诉大家的道理。 问师:“如何化导?”答以偈曰: 肩挑明月横街去,把定乾坤莫放渠。 遇圣遇凡俱坐断,寂光胜地可安居。 布袋和尚的这首偈语表达了他随缘随分教化学人的方式。布袋和尚一生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形象,而且,对于别人对他的冷嘲热讽从来不以为意,反而还以笑脸相迎。他就是以自己忍辱宽容的方式,在随顺众生的处世中转变了众生劣根性。他的“肩挑明月横街躯,把定乾坤莫放渠”就是一种任运随缘的教化方式,不论众生有多么难度,布袋和尚都不会灰心。他认为,一个真正发大心要度脱众生的人,应该遇圣遇凡都能够同样对待,不度脱众生决不罢休,如果能够这样,那么,西方极乐净土一定会有你的安身之处。 师于寺前伫立,众僧问师:“久立何为?”师曰:“我在此时个同参释迦未生的人。”众笑曰:“释尊说法利生灭度久矣。”师曰:“汝等徒知佛之灭度,焉知佛之未生。苟知未生,定知无死。只知无死二字,衲子家珍。当谛信不疑,皎然非物。尔我皆如也,否则虚生浪死。”偈曰: 无生无死佛家风,不堕古今莫定踪。 触处圆明常湛寂,龙华鸡足两无从。 修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在一个人入涅盘后,还可乘愿救度众生,在娑婆与净土之间任意往来。这时,不论你走到哪里,你的湛寂圆明的佛性就能随处显现,若是证道之后,龙华会上学法和鸡足跟随迦叶学法部属于多余的了。 布袋和尚将入灭前,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这首偈语告诉人们,布袋和尚本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在尘世间为了救拔不同地区的众生,而化身随处都能示现。可惜的是,当时的很多人不能明白弥勒菩萨的真实用意,更不了解这个疯僧就是弥勒化身,他们错过了接受弥勒教化的时机,只有沉沦苦海。这表现了布袋和尚对自己度化众生过程中的一点遗憾。 布袋和尚的诗偈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布袋和尚悲悯众生,忍辱宽容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阐述了他对修道的具体观点。我们现代的学佛者若能细心体会其诗偈,不仅能够掌握正确的修证方法,而且还能得到为人处世的指导。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