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请看下面文句:【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好,请看这一段。这是辨别第二对真和伪的相状。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先看这一段,发真心的相状。上面谈到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两大核心内涵。那么当我们发起了上求下化的心之后,要心心念念不间断、不忘记、不丢失。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念念谨记,就能把那种自我的观念放下。所以这种发心也能自然而然的破除我执。当这种发心在我们的每个念头当中都能把持住之后,它就会因这种念力的熏习,产生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能够使我们具有甚深的智慧。所以闻到佛道长远也不生退怯。我们知道成就佛果可是要动经三大阿僧祇劫,乃至无量劫。所以佛道成就的过程非常久远,这过程中就有可能使那些怯懦的众生一听就害怕了,他就不敢走在修行的道上,目标太遥远。 在《法华经》里面,化城喻就谈这个问题:一个善知识很聪明练达,他带了一批人要到一个大的宝所去,宝所就是成就佛果的目标,他们距离宝所有五百由旬。走到中途的时候,这批人就对这位善知识说:我们已疲劳之极,走不动啦。就想回去,退转。已经走了这么长的路,往前走,他们又不肯走;退回去,也没有终结。所以这位善知识就以方便之力,在三百由旬的地方变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里也有宫殿楼阁,种种庄严,男女充满。 他就指着化城说:哎呀,你看看,前面的大城已不远了。一到这座城里就能得到安稳,得到休息了。这些想退转的人一看,前面不远的地方的大城还真的看得见了,看得见就增强了他们的希望、力量,他们都鼓足余勇向前走,就到了这个化城。一到化城,这批人就以为到家了,生安乐想、安稳想了。这位善知识这时候就告诉他们:你到这里是第一阶段,也能得到涅槃,但那是偏真涅槃,有余涅槃。要成就佛果,还要向前走,在五百由旬的地方才是目标。这批人已经到了化城,他在走的过程当中,他的脚力也练出来了,心量也大了一点,在化城他已能够回小向大,进一步地向前走,走向成佛的目标。 所以《法华经》里面讲,如果众生开始就闻到一佛乘,就是成佛的话,他马上就不想见佛了,就不想亲近佛了。为什么呢?他心里会起这种念头:佛道太遥远了,在走的过程当中太辛苦了。“久修勤苦,乃可得成。”所以他就怕了,怕了他就不想走了。因此佛知道众生有这个狭劣的心,怯弱狭劣,就以方便力在中途变幻一个化城,给他中途休息,所以就说两种涅槃。这是对那些中下根机的人说的。如果对于一个上根利器的人,他闻到佛道长远,他不仅不生退怯之心,而且生稀有难遭之想,他会勇猛精进地去修行。闻佛道长远而不生退怯,这是要发菩提心的人才能做得到。菩提心发不出来的人,他一定会害怕。 这是“上求佛道,不生退怯”。然后再以智慧“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一个菩萨要度众生,但众生是刚强难化的。对刚强难化的众生,你不能去厌倦他。一般人的心理是对自己投缘的、喜好的,就对他很关爱。对一些对着干的、不听话的、非常桀骜不驯的,心里就很讨厌。世间有很多做父母的,对子女总是很关爱,如果这个子女老是不听话,不听话,最后他都厌倦了:啊,你给我出去,你不是我的儿子,我跟你划清父子关系。他都会生厌倦。所以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对刚强难化的众生,无量劫以来跟随他,教化他。而无量劫他都不回心,不受教化。这位菩萨都不生一念的弃舍之心。要有这样的发心。 “成就佛道,广度众生”。这两个目标怎么去做?一定要有波罗密的种性,一定要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就好像一个爬山运动员登万仞之山,仞是八尺为一仞,那万仞就是八万尺高的山,登这么高的山,一定要登到山顶。必穷山顶,才肯终止。不能在半山腰里面就不爬,半山腰就是中止化城。一定要穷极山顶。就像上九层的佛塔,一定要上到最高的顶层。所以一个发大乘心的人,他的种性一定要到达目标而后已,不到达目标一定是不屈不饶。这样的发心就叫发“真”心。 好,请看下面是跟真心相反的相状:“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伪”就是虚伪的发心。一个真正发心修道的大乘行人,要忏悔多生多劫以及今生的罪过。罪是什么?有心去造作的叫罪,无心而造作的叫过,过失。罪就来得重,过就来得轻。我们每个人都有罪过,所以每个修行人都要忏悔罪过,发露罪过。就好像我们的衣服已经有污点,要把它洗干净。 所以佛法有种种的忏悔法,就使我们的修行能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一类虚伪发心的人,他对自己的罪过不忏悔、不除灭,自己的功德恨不得让全世界人都知道,自己的罪过严严密密地保密,不让别人知道。这就形成内浊外清,内浊就是内心充满着贪瞋痴的浊染,而外表又显出他很有修行,持戒很清净的样子,这就是内浊外清。由于他内心的罪过没有忏掉,又以虚假的心来修行,他开始修行可能还非常猛厉,但是过不久他就会懈怠放逸,不能持久。 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修行人开始学佛的时候,他每天都非常地用功。再过几个月过几年去看他,整个地就回到了没有学佛前的样子。“始勤终怠”,退转到了没有边际的程度。上次听一个大和尚说:有一个比丘,他开始修行非常精进勇猛,一定要开悟,结果修了两三年没有开悟,他就整个地对佛法丧失了信心,最后还俗了。始勤终怠。 那么,他虽然也有些好的发心,但是夹杂着名利在里面。一个人能够把名利的心除掉是很不容易的。开始他也发心想修清净的佛法,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因夹杂着名利的念头、毒素在里面,虽然他也修种种的善法,比如持戒、禅定,以及修桥补路,慈善事业等等,他都在做。但是这些善法被他的罪业烦恼所污染,是有漏的东西,不能成为清净无漏的功德。这也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不真诚,虚伪。虚伪是凡夫众生都具有的。所以修行一定要有真实心。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