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二(2)

首先,它变现的第一个思想叫第七意识的 思量 。思量就是一种自我的执N颐枪サ囊盗Ρ湎忠桓龉ǖ氖焙颍颐腔嵊幸恢炙枷耄岚阉笤煳晕摇1确剿担惚涑梢恢宦煲希憔突崮笤熳约骸⒛憔突嵯胂笞约壕褪且恢

首先,它变现的第一个思想叫第七意识的思量。思量就是一种自我的执取。我们过去的业力变现一个果报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思想,会把它捏造为自我。比方说,你变成一只蚂蚁,你就会捏造自己、你就会想象自己就是一只蚂蚁,以蚂蚁为自我:我就是一只蚂蚁,我的工作只有一个——每天搬东西;当你变现一个男人的时候,你就会以男人为自我;你来生如果变成一个女人,你来生就以女人为自我。所以,第七意识的思量就是我们五蕴里面的行蕴,一种恒审思量,一种自我意识,这个是所有颠倒习气的开始,我们过去生的习气就完全由自我的恒审思量来掌控。但是恒审思量是一个很微细的活动,它不能攀缘外境,它必须跟前六识合作。所以,第七意识跟前六识两个是兄弟。第七意识叫做根,前六识叫花果。树根的滋润才能产生花果。所以,自我意识的主导就创造了前六识的了别。第六意识开始攀缘外境、开始受用外境,产生很多的感受、产生很多的想象。那么我们一般人在第八识变现内在的思想、变现外在果报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地又创造另外一个业力,又回传到自我意识,又回传到第八识,产生一种生命的恶性循环,所谓的惑业苦三障。过去的烦恼创造某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又创造今生的果报,我们面对今生的果报又起相同的烦恼,又创造一种新的业力,又得到来生的果报,就有一种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一般人就是这样。当我们受用果报的时候,我们根据我们果报所传递给我们的感觉、产生想象,又回传到阿赖耶识,一般人是活在过去的业力、活在过去的思想。比方说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出一个公案。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到他自己的本生经,他过去的一段因缘。他曾经做过一个雀王,就是孔雀里面的王,他带着很多孔雀在森林中过活。在森林当中同时有一只很凶猛的老虎,这只老虎个性很凶暴,它除了肚子饿以外,有时候为了发泄自己的脾气它也会去攻击其它动物。有一天这只老虎吃了一块肉以后,有一块骨头就刺进它的牙缝里面去,牙齿非常疼痛,三天当中都不能吃东西。因为它一咬东西牙就痛,所以它精神很虚弱,心里也很沮丧。这个时候雀王在树上看到这个老虎这么样的悲伤、这么样的苦恼,它起了慈悲心,就飞到地上去跟老虎说:你嘴巴里面那个骨头,没有人敢到你嘴巴里面去帮你把它拔出来,我愿意帮你拔出来。那个老虎就把嘴巴张开,这个孔雀王就不断用那个小嘴巴慢慢慢慢把这个骨头慢慢拔、慢慢拔,拔到最后,经典上讲,这个孔雀的嘴巴旁边都流出很多血,但是那只雀王他还是不放弃,终于经过很久以后把那个骨头从牙缝里面拔出来。拔出来以后,雀王就劝告那个老虎,它说,你身为一个老虎,过去的罪业嗔心重,你今生还这样子嗔心,你很难跳脱这个老虎之身。你要用慈悲心来面对你的生命,你生命才能够从老虎里面跳脱出来。但是这只老虎并不接受这个孔雀王的劝谏。他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就是帮我拔牙缝而已,我才不听你的话。早知道,我在你拔我牙的时候我就把你吃掉了。它还是起嗔心啊。佛陀说,当时的孔雀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那只老虎是谁?提婆达多。你看它以前嗔心重、不听劝谏,他今生出家做比丘,还是这副德行,习气不改。就是这个人他活在过去的等流习性,他不能够接受佛法的教育,不能接受佛法的思想教育去做一些生命的改变。也就是说呢,我们一般人即便学佛以后,我们也是在三宝当中护持三宝、修习善业,但是很可能我们内在的思想并没有做一些改变,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我们还是活在第八识变成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变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又回传到第八识,构成受用跟造业的流转门,就是轮回的等流性。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听闻到佛法,开始产生一种发愿——我一定要创造美好的来生,我不要再活在过去的等流性里面,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产生止观的观照,而产生空观的力量,空观产生清净的力量、假观一种庄严的功德,产生空假中三观,然后我们的生命就从过去的等流性里面跳脱出来。

空观的智慧是比较出世的,它是无为的;假观是比较入世的,是有为的。比方说,我们看有为诸法里面当然在中国文化当中最有代表的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很有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在儒家思想当中生命产生最大转变是谁?子路。子路本来是一个乡间的野夫,是个野蛮人,虽然心地善良、他也很孝顺父母。有一天,孔夫子在讲道理的时候,子路就质问孔子说,我们学礼节有什么用?他说“南山有竹,斩而射之,入于皮革”,南山的竹长得又直又好,它也不需要怎么去修饰,直接拿出来一射就能把皮革射穿。孔夫子说,你说的没错,但是如果这个竹子前面把它削尖一点,后面加上羽毛 ,“其入之不亦深乎”,是不是射得更深呢?就是说你即便心地善良,但是你要接受礼法的教育,你不是更好吗?后来子路就接受了。后来,在跟孔夫子学习了几十年以后,子路到临终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子路后来做魏国的一个士大夫的家臣。魏国发生政变,那个士大夫、他的家主、他的主子也受到牵连,他很忠,为了救他的主子被三个勇猛的壮士围攻。其中有一个人把他头上的冠、帽子打落到地上,他为了去拿这个冠就被shā死了。shā死之前,他把帽子戴在头上,说:“君子死,冠不免”,身为一个君子,要死之前帽子要戴正、衣冠要端正。我们要想这个问题,子路没有遇到孔子教化之前,他是一个非常野蛮、粗狂的一个乡村的农夫,后来被教育成一个翩翩的君子,在临终之前都能够产生这么一个美好的作意,要知道要把衣帽端正。诸位想想看,他生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来自于什么样的力量?当然你说来自于他智慧的观照,他在临终的时候都能够观照自己,不能够把衣帽弄乱。这个观照力其实包括信仰跟愿力。虽然我们有时候遇到可怜的人,我们也会起慈悯之心;虽然有时候我们遇到三宝的境界,我们偶尔也会布施;虽然有时候我们遇到恶因缘,我们会要求自己不要造恶。但是这样的思想不一定产生强大的力量,因为这有时候只是一时的环境的刺激产生的善业,这个在佛法里面这个不算,这个思想对临终没有主导力量。一个强大的思想它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它有坚定的信仰,第二个、它有坚定的愿力。就是说,当你在做一个善事的时候,你是以一种坚定的信仰,你相信这样的善法是成就安乐的果报的,第二个、你希望能够透过这样的修学成就来生的功德,你造的业特别强。所以,凡是有信仰、有愿力所产生的思想才对我们生命产生坚定的影响,这叫做正念,这个才算。不是说你偶尔在佛堂,心很散乱,今天特别劳累,你就开始想到佛号,把佛号念一念,然后遇到顺境的时候就把佛号丢掉。那你偶尔想到佛号,念佛的时候只想用佛号来安定身心或者遇到障碍的时候把佛号拿起来念一念,这样子念佛是不能产生强大力量,因为你缺乏长时间的信仰,缺乏一种对来生一种美好愿景的一种愿力。你佛号的背后没有一种信仰跟愿力的推动,这个佛号是没有力量的。世间法如是,佛法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是继承过去的业力、继承过去的思想,这个我们是无可奈何,但是我们可以做出改变,我们透过今生的教育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思想,从这个地方产生生命的转变。就像子路一样,他本来是一个野蛮的凡夫,结果变成一个翩翩君子,因为他对儒家的教法产生信仰,他对于成为一个君子产生一种希望,他希望成为一个君子,所以他能够产生生命的改变。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