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现状,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站出来,对北大学子说了一句话:“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短短的这一段话,立即就红遍网络,引发了各种响应和支持。不过也有些人觉得,如果我们缺乏应有的良知,凡事都要依赖法律的保护,那实在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对此,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兆林也认为:“13亿人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套用一句不大合适的话说,中国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在这种可怕的冷漠中,所有人都是失败者。” 尽管他这样说,但现在人们还是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果看见一个老人摔倒了,自己去扶还是不扶?今天在座的各位,以后若是遇到这种情况,你们愿意扶的请举手—— 不愿意扶的人,当然也有自己的理由。正如刚才所说,假如你去扶了,也许被他反咬一口,甚至到了法官那里,法官也说:“不是你撞的话,干嘛要把他扶起来?”曾经出现的这种糊涂判决,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想象,这也恰恰是当今道德沦丧、信任危机的一种体现。 二、构建心理健康 1、“健康”不单指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灵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健康,但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需要是心理上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说,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而且是一个人良好的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是美(mei)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在《心理学与生活》中也说:“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可见,健康的心理,与幸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当然,若想获得健康的心理,我个人认为,最好能学习一些佛法。今天在座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学佛的,有一部分既不学、也不关心。不过,你若没有正确的信仰,一辈子都特别现实,只要有钱就可以了,找个好对象、好工作就满足了,那以后就算自己有了这些,内心也会非常空虚。 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退休之后身心日渐衰朽,整天浑浑噩噩的,过一天算一天,特别可怜也特别可悲。试想,假如他们有一个信仰,就不会如此无所事事了,肯定会抓紧时间为来世做些准备。所以,一个人有信仰真的非常有必要!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有了信仰之后,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一颗无我利他的心。当然,讲佛教的“菩提心”、“慈悲心”,你们也许不太熟悉,但可以换句话说,只要不是天天想着自己,而想去帮助身边的一切生命,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若能如此,不但你自己会是快乐的,对周围乃至整个社会,也能产生很好的影响。 假如你是家长,对孩子会有非常正面的引导;假如你是老师,对学生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假如你是领导,对下属也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这样一来,仅凭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波及很广的范围。哪怕你的文凭不是很高,今后也仍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