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受戒后,因害怕犯戒、造业,团体的很多事情都不想去做。比如让他去洗菜,他会说:“哎呀!洗菜会把虫子弄死。我不去,你去洗吧!”这其实是很有问题的想法!既然如此,那么你吃饭的时候有没有想:“洗菜弄死了虫子,这菜有关的业不清净,我到底是吃还是不吃呢?”其实我们的心应该转过来,应该去想怎么洗才能够尽量少伤害虫子。如果因不可避免的原因违犯小戒,以惭愧心如法作忏悔,仍然能恢复清净,这样也就自他两全了。如果总是担心犯戒,就不会去做事情。僧团里的很多事情没人做,往往是这样造成的。每个人都说:“这个事情会造恶业,你不要找我,你们去做吧!”只著于一点,没有整体的考量和担当,乃至只考虑自己一个人持戒不堕地狱,毫不慈念他人,这种心行与戒律的根本精神是相违的。 大小乘戒律的根本都在于慈悲。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于一切众生上慈心,得波罗提木叉戒。”(卷第一)《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说:“问:别解脱律仪由何等心得?答:由普于一切有情起善意乐、无损害心得。若起此心于某处受、某处不受,不得律仪,由此律仪遍于一切所应受处得防护故。”(卷第一百二十)《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说: 有十种菩提心戒:所谓一者为求一切众生利故,非独利己;二者所修道业回施众生,愿速成佛,非专为己;三者以坚牢行利他世业,亦非为己;四者戒行清净,增长菩提,历劫忍辱无有疲倦;五者布施为戒,乃至能舍头目髓脑利众生故;六者持戒为戒,菩萨不舍无戒众生;七者忍辱为戒,菩萨不惧一切魔军;八者精进为戒,为众生故,积集佛道无有疲倦;九者禅定为戒,菩萨为声闹乱定心不动;十者智慧为戒,菩萨见诸世法想同菩提;空相为戒,菩萨不染世间;慈悲为戒,不入涅槃。(卷第三) 佛制戒也是本着慈悲心。如《四分律》中说:“世尊慈念众生故,而为说法。”(卷第六十)《阿毗昙毗婆沙论》说:“修多罗依力故说,毗尼依大慈故说,阿毗昙依无畏故说。”(卷第一)因此,我们也应顺应佛心而本着慈悲心来持戒,否则即使持戒滴水不漏,也是有所偏差的,乃至佛所不喜。例如佛世时曾有比丘与居士同睡一个房间,被居士观过讥笑。后来佛就制戒不许比丘与未受比丘戒的人同睡一个房间。比丘们严守这条戒,晚上在僧坊睡觉时,将年幼的沙弥罗睺罗赶出房间。罗睺罗没地方过夜,只好跑到厕所里呆着。佛知道后就将罗睺罗带到自己的房间,让罗睺罗睡觉,佛自己则一夜坐着没睡。第二天早晨,佛召集比丘,呵责他们无有慈心,并更改戒条。如《四分律》记载说: 尔时佛在拘睒毗国,诸比丘如是言:“佛不听我曹与未受大戒人共宿,当遣罗云出去。”时罗云无屋住,往厕上宿。时佛知之,往诣厕所,作謦欬声。时罗云亦复謦欬,世尊知而故问:“此中有谁?”罗云答言:“我是罗云。”复问:“汝在此中作何等耶?”答言:“诸比丘言:不得与未受具戒人共宿。驱我出。”世尊即便言:“云何愚痴比丘无有慈心,乃驱小儿出?!是佛子,不护我意耶?!”即便授指与之令捉,将来自入住房,共止一宿。明日清旦集诸比丘,告言:“汝等无慈心,乃驱出小儿!是佛子,不护我意耶?!”(卷第十一) 要修习慈悲心,应懂得大家之间都是有关联的,这样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才会明白谁去做都是一样的,这才是菩萨发心。越是苦的、累的,乃至越有危险的事情,越是应该带头去做。过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像炸碉堡、炸桥梁这种危险的任务都有很多人愿意去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个人的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安宁。在僧团中,如果时时刻刻只想着自己不下地狱,别人下地狱就不去管了,这样的起心动念根本不符合佛法!这样处理问题,肯定会造成处处与他人对立。现实中这类现象非常多,尤其是学戒律学得比较偏执的人更是如此,他们没有从内心认识到人与人、业与业都是有关联的。一些寺庙里人与人之间不相和睦,其实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无论善业还是恶业,都是在与别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作用和力量。有些业种在我们心里,被外缘引发而产生行为。因此,自己的业与别人是有关联的。同样,别人的业与自己也是有关系的。别人做得好,我们起欢喜心,随喜他的功德,我们也造善业了;别人做不好,我们心里起烦恼,也造了恶业。所以我们要培养大局观,要考虑到问题的整体性、长远性和连续性,这样我们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假如天天想的都是个体,怎么会有好的成就呢?而如果时时刻刻考虑的都是团队整体,那么自己的很多问题也就自然不成问题了,最终我们才能有所成就。菩萨考虑的是所有众生的事情,所以才能广度众生。 在一个僧团中,我们要把整个僧团的清净、和合、增上作为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并不断去熏习这些基本观念。这样慢慢地学,有进步了,有能力了,才有办法承担教法、住持佛法。否则,无论学法、受戒、持戒都会遇到诸多障碍,学一法而障碍一切法,得一法而失无量法。如果真正有所发心并踏踏实实地行持,不好高骛远,不分别拣择,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从而真实荷担如来家业!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