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找到幸福的起点(2)

有时候我自己说错了话,也有可能记不清楚,当别人指正我时,我都会说:「很抱歉,我真的说错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盲点,所以需要别人来协助我们反H绻鹑酥赋鲎约旱娜笔В约喝床蝗险剩炊冈鸲苑胶月矣
     有时候我自己说错了话,也有可能记不清楚,当别人指正我时,我都会说:「很抱歉,我真的说错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盲点,所以需要别人来协助我们反省。如果别人指出自己的缺失,自己却不认帐,反而指责对方胡言乱语,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但是,如果你真是对的,却遭到他人的纠正,也没有关系。因为无论对方说对或说错,当别人指正你时,总是存着一片好心,所以都要对他说一声「谢谢」,即使对方不怀好意,也一样要感谢他。因为他愿意当面告诉你,而不是躲在背后批评你,就算别人在背后批评你,也要想到,至少对方是关心自己才会这么做。      所以,人生应该在不断地错误中学习,发现错误、改进错误,然后才会逐渐进步、成长。反省的功课,一方面要靠自己觉察、自我改正;另一方面则要在他人指正我们之后,再自我检讨,这是使自己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最好方法。
找到幸福的起点 - 感谢抱怨的人      感谢抱怨的人      无论是在家庭里或是在工作场合中,我们常常都会听到抱怨的声音,有的是抱怨配偶不体贴、孩子不听话,有的则是抱怨老板、同事,另外还有人抱怨政府决策、社会环境……,其实,抱怨只会使自己的情绪更低落,于事无补。      当然,抱怨并非全然无理取闹,就是因为认为自己有道理,却受了委屈、损失或冤枉,或是认为对方头脑不清楚、说话不谨慎、处理事情不恰当,而且做事方法有问题,所以看不顺眼、听不习惯,才会抱怨。当下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往往敢怒不敢言,也不敢当面发作,只敢在对方的背后频频抱怨,把心中的不满告诉其他同事、朋友们,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平衡。      往往这样发泄完之后,虽然在情绪上暂时可以得到一些平衡作用,可是在背后抱怨对方的言语,一不小心就会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对方可能会觉得你这个人不够忠诚、不够朋友、不够义气,反而让事情更复杂。因此,抱怨不但无济于事,还会增加自己无谓的困扰。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抱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反应、沟通、请示、建议,或是透过种种不同的管道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需要用抱怨的方式来出闷气。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就像很多商家都会贴着:「把我们的缺点告诉我们,把我们的优点告诉大家。」的标语。只是有些人心量很小,只喜欢听恭维、奉承的话,如果你对他说一些逆耳的忠言,他不但不会知错,还会加以搪塞。你要是向他抱怨,他可能会反过来训斥你一顿,认为问题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是你犯了错误,他自己可是一点错误也没有。      抱怨的言语的确会令人感到不舒服,然而我们却应该要培养接受抱怨的雅量。孔夫子曾说:「闻过而喜」,意思是说,当我们听到别人的批评指责时,应该要感到欢喜。无论是当面的批评,或是背后的抱怨,甚至是千夫所指,把你点点滴滴的错误、缺点,都当众一一地指出来时,还是要保持君子的心胸气度。因为一个能够接纳各方面指正的人,才能真正的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健全、更完美。      虽然有时候别人的批评指责不一定正确,也要发挥忍辱的精神,无论对方说对说错,都还是要谢谢对方。而且别人既然愿意给我们批评指正,就表示对我们有所期待,如果他对我们不抱任何期望,就不会有这些评语了。因此,这些批评对我们而言,反而是一种鼓励和帮助。      最后,我们要记得关于「抱怨」的两大原则:第一、不要抱怨任何人;第二、听到别人抱怨自己时,不要难过,也不要把对方当成仇人。更进一步,当我们被别人指责、抱怨时,还能够发自内心感谢对方,不但能成为儒家所说的君子,也能成为一个修忍辱行的菩萨。
找到幸福的起点 - 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佛教的观念认为,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四大基本苦恼之外,还有一种苦叫做「求不得苦」,也就是欲求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痛苦。      人类都有追求温饱、安全、自尊、自由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来自于人性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受到严重挫折时,人们往往会有求死的倾向。有些人会因为所求不得而寻死,通常这种人无论追求任何东西,都非常热切、渴望,所以拚了老命去争取,当所求不得、欲求满足不了时,就连生命都不要了。例如,有些人殉情、为情自shā,也有些人因为考不上第一志愿、进不了某一所大学而觉得万念俱灰、颜面尽失,就此了结自己的生命。      不过,像这样为了求不到爱情、名利或地位而自shā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极端的例子,一般人还不至于如此。可是,如果自己的欲望不能满足,或是得不到自己想追求的东西时,大部分的人还是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和挫折,甚至一辈子都受到影响,而变得非常消极,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这辈子已与成功绝缘。因此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无法与人竞争,再也提不起继续奋斗的信心。由此看来,求而不得是非常难以忍受的事。如果自己得不到,而他人(尤其是自己的竞争者、仇敌)却得到了,那就更难堪、更难以忍受了。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