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是修行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它不仅是基础,本身也是高不见顶的修行法门,甚至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皈依的修行,是以佛法僧三宝为所缘对象。而整个佛法修行,正是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如《阿含经》的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净土宗的即心念佛、即心是佛,禅宗的即心即佛,及很多佛子熟悉的《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等等,都是皈依的高级修法。 在奠定修行基础后,我们还要了知: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不论什么法门,归根到底,是对内心的一种训练,是对健康心理的正确重复。所以,我对修行的定义是:摆脱错误、重复正确。不仅修行如此,做世间任何事也都是这样。唯有不断摆脱错误习惯,完成正确重复,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对于佛法修行来说,正确重复的过程,就是完成正念、正见,就是在圆满慈悲、智慧。重复的是正见,就是在成就正见的修行;重复的是慈悲,就是在成就慈悲的修行。反之,如果我们重复的是贪嗔痴,就是在增长内心的贪嗔痴,在成就自身的凡夫品质。我们现有的凡夫心,正是这样生生世世训练起来的。修行,关键要放弃对凡夫心的训练,以这样的力量训练正念,训练慈悲、智慧的品质。
四·以戒为师
问:对于在家居士,是否受持五戒就够了? 答:作为在家人,严格将五戒持好还有些难度。尤其在现代社会,受持五戒会面临很多考验。不杀生就不容易做到,但更难的是不偷盗。现代企业存在很多偷盗问题,常常在有意无意中就会犯戒。至于不邪淫和不妄语,在如今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每天面对这么多诱惑,这么多境界的考验,稍不注意也可能违犯。所以,五戒看似简单,但也不容易持得清净,切莫掉以轻心。 五戒之外,最好还要多受持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信众体验出家生活慈悲开设的方便法门,可以为我们种下出世解脱之因。当然,解脱的根本是生起出离心。唯有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持八关斋戒才能使我们走向解脱。
问:八关斋戒中“过午不食”的原理是什么? 答: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 和在家戒相比,出家戒主要有两条比较特别,分别关于饮食和男女。关于男女问题,五戒的要求是不邪淫,而出家戒的要求是不淫欲;关于饮食问题,出家戒有“过午不食”一条,为五戒所无。八戒是为培植解脱之因而施设,故这两条与出家戒同。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和色,是凡夫最容易产生执著的两大问题,也是导致生死轮回的根本力量。所以,修行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逐步减少对食、色的贪著。八关斋戒要求“过午不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五·出世与入世
问: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答:当我们说到出世修行时,往往会联想到出家这种修行方式。若是这么定义的话,似乎与在家居士无关,其实不然。出世可以指出家修行,也可以指出世的超然心态。 作为在家居士,虽不能在寺院、山林过一种远离尘嚣的清修生活,同样要具备超然物外的出世心态,不为世间种种名利声色所染,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出离心。有了这种心态,我们才会过得更自在。 菩萨道,是以入世的悲心修行。但我们要知道,这种入世仍须以出世的心态为基础。只有这样,入世时才不会陷入对世事的执著中。若无出世的超然,很可能入到哪里就陷到哪里。不仅陷入世事中,同时也陷入生命内在的世俗心中。那时,自顾尚且不暇,遑论利益他人?所以说,入世修行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否则就会随世俗心所转。 至于说到出家及在家的修行方式,我觉得,出家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也是有前提的,必须找到一个如法道场,找到一位堪为依止的善知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修学道场,出家后也可能会忙于应酬,和世俗生活并无太大差别。 若是因缘具足,自己也有纯正坚定的发心,走上出家之路,就可放下一切负担,全身心奉献于追求真理、传播佛法。在社会上,毕竟有太多牵挂,太多羁绊,必须完成各种责任后,才有时间修行或弘法利生。但人生几十年是很短暂的,如果我们在尽义务的同时又继续不断地制造责任,可能永远都会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比较而言,出家确实比在家的修行条件优越很多。
问:如何以缘起的智慧看待生活? 答:以缘起的智慧观照,了知一切皆是因缘假相,如幻如化,无常无我。其中的关键,是将这一智慧审视真正转化为自身认识,感觉它确实如此,必然如此,而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说、用来听的理论。否则,说得再热闹,关键时刻仍无真实力用。当然,未具空性正见和相当禅修基础前,也很难在认识上产生这样确定无疑的感觉,因为我们看到一切时仍会觉得很真实。
六·何为菩萨
问:菩萨属于六道中的哪一道?和佛又是什么关系? 答:菩萨虽出入于六道,但又超越六道。所以,在六道以外还有四圣,即声闻、缘觉、菩萨、佛,合为十法界。这里所说的菩萨,是指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比如我们刚发菩提心,也可称为菩萨,但并未具备超出轮回的能力。也就是说,生命内在能够制造轮回的力量还在左右我们。当这种力量不再对我们构成影响,就是超越轮回之时,就能像诸佛菩萨那样来去自如。 通常来说,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要想成佛,必须经历修习菩萨道的过程。圆满菩萨道的修行之后,就成佛了。但也有一些大菩萨,已和佛无二无别,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才以菩萨身分示现。甚至还可能以六道众生的身分出现,事实上,他们的生命品质早已圆满。所以,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问:是否只有成佛后,才有度化众生的资格? 答:未必。若真正有能力帮助众生解脱烦恼,证得空性,帮助他们走向解脱之道或菩提之道,都属于有资格度化众生的人。比如说,世界冠军未必是世界冠军训练出来的,只要研究并掌握训练方法,懂得因材施教即可。
问:地藏菩萨为什么不愿意成佛? 答:是否具有“佛”的身分,并不是最重要的。成佛,是成就生命内在的悲、智两大品质,并不仅仅是身分的象征。对于大菩萨来说,其生命品质与佛并无差别。只是在凡夫看来,才有佛或菩萨等名分的分别。至于大菩萨,他们早已超越这些外在束缚。所以,这个问题不用我们关心。
七·禅宗相关
问:据敦煌写本记载,禅宗曾传播到藏地,并在当地导致顿渐之争,后来就退出藏地。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