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谈谈它的教相,这是从判教的角度来说。一般判教有声闻藏,有菩萨藏,这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天台判教有五时八教,这个华严判教有小、始、终、顿、圆五教。在隋唐之际,判教不下十八家之多。一般大家都引用华严或者天台的判教。从这个判教来看,属于大乘的圆、顿之教,兼摄大乘的终教。顿教所摄,就是它能够使一个凡夫众生顿然地了生死,成佛道,这就是以果地觉做因地心的特点所致。所以你看《观经》里面讲一个即将下地狱的众生,至诚念佛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鞞跋致哦,他能够很快闻佛、观音、势至讲实相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修行也很快就能够得到百法明门——百法明门都是初地菩萨水平了:就说是很顿的一个法门。 同时,原来大乘始教说,一阐提不能成佛。那大乘终教会表达,阐提也能成佛。当时东林十八高贤有个道生法师,他在长安讲《涅槃经》的时候,倡导阐提也有佛性、阐提也能成佛的观念,都在那个时候被称为异端邪说,把他摈弃出来。然后他在虎丘面对那些顽石来讲阐提成佛之意,讲完了问:“我说的对不对?如果对的话你们就点头。”这些顽石听了纷纷点头,这叫“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是一个大乘的不可思议的义理。所以你看《无量寿经》所展示的那些往生者,那些没有善根的人,他在临终被剧苦所逼,逼出了一个有缘的种子,得到无根信,他也能够往生。 再就是这个《无量寿经》,具足圆教的这种事理境界。一般华严会讲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包括十玄门、六相。这个十玄门里面所证的华藏世界海毗卢遮那的境界,是超越时空的大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的境界,用十条——十门来展示,《无量寿经》完全具足。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这里详细说了。比如说无情说法:华藏世界是一毛、一尘、一花、天鼓,都能讲种种佛法;极乐世界它是水呀,风吹铃铎的声音啦,虚空的乐器声音,也能够讲法,无情的器界可以讲经说法,有情的正报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各种菩萨也可以讲经说法,甚至阿弥陀佛的光变现的那个鸟,也可以讲经说法。那这个由本垂迹:《华严经》有卢舍那的报身,变现为百千万亿个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那么净土法门,这个阿弥陀佛的报身在西方极乐世界,同时他的应化身也是无量无边的刹土示现八相成道。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那种莲华:这个莲华放出光,光现出很多佛,很多佛现到东方去安立无量众生于正真之道,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所以阿弥陀佛的报身和他的应化身也是无量无边的。你看这个大势至菩萨:在《观经》讲,当他坐下来震动大地的时候,从上方到下方无量微尘数的这种化阿弥陀佛和化观世音菩萨都能够云集到极乐世界的本土去。那这些都是大不可思议的。 你在《法华经》里面也看到,当释迦牟尼佛在说《法华经》的时候,多宝如来这个塔从地涌起——他来赞叹。因为这是多宝佛——一个古佛,曾经发的大愿:要有哪尊佛来讲法华经,他都要来随喜,来印证,来赞叹。然后这个与会的大众就想见见这个多宝如来的样子——因为塔上看不清楚——希望看看一个古佛全身的舍利哦。而且都能发出声音哦,都能互动的,不是那没有感觉的一尊古佛。它是能够互动的古佛,大家都很好奇,希望看一看。但是他设定了一个程序:要看可以,但必须讲《法华经》的这尊佛,他所有的化身全都要集中起来,才能开这个塔门啰。那一下子,释迦牟尼佛的所有的化身都过来了,那都是盛况空前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化身也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的化身也是无量无边。 如果再进一步说,清凉国师在《华严疏钞》里面曾经有这么一句话,说这个卢舍那佛就是阿弥陀佛。清凉国师——公认的华严菩萨再来哟,不是一般人了。当他透显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跟净土经典《无量寿经》来对应一下,还真的很有道理哟。你看这个莲华放光,光化出的佛:很多佛现在东方,无量的佛在东方教化安立众生。那我们可不是在东方吗?那释迦牟尼佛在这示现,是不是就是极乐世界莲华放光里面的一尊佛呢?那可就不是阿弥陀佛变化过来的吗?如果是这么一个关系的话,我觉得他们的配合那么默契,一个报身,一个应化身:一化身直接到我们娑婆秽土来发遣众生,报身在极乐净土慈悲地接引众生。一送一接构成了度众生的那种配合默契的格局。 所以大乘佛法由本垂迹、开权显实、种种善巧,都是大不可思议的哟。所以为什么这个法华秘髓、华严奥藏都在这个《无量寿经》里面,古德都甚至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的《华严经》。那你说,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就是从卢舍那佛那里过来的,既然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的化身,如果卢舍那佛等同于阿弥陀佛,那可不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吗?那毗卢遮那也就可不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吗?所以这样,《华严经》全体的圆教的义理、事事无碍的境界,从同时具足相应门到这种托事显法生解门,这些所有的,《无量寿经》都完整具足,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皆成佛。 所以有鉴于此,你看莲池大师在明末的时候,他做《弥陀疏钞》就把《阿弥陀经》——包括《无量寿经》,是跟《阿弥陀经》同类的一部经,只是大本和小本而已——判这个《阿弥陀经》属于圆教。当时还谦虚了一点,说《华严经》属于全圆,《阿弥陀经》称为分圆。但这种判,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是很惊世骇异的了。因为长期以来,这个宗门、教下的人都把念佛法门看得比较低,所以一旦出现像莲池大师一样的——把这个判到是在圆教的层面去观察,那当时很多人就不赞成啰,甚至纷纷写文章来辩论了。当时有个专门研究华严几十年的大居士曹鲁川,甚至写的反驳的信都很尖锐的,来否定莲池大师的观点啦。莲池大师有几封跟他相互辩论的信,大家可以看看。通过那个信看看,那个时代对这个《华严经》是高扬到极点,然而一旦把《阿弥陀经》稍微跟《华严经》挂一下勾,他们都不愿意哟。他觉得《阿弥陀经》毕竟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门,怎么能跟《华严经》相提并论呢?所以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都还专门有几篇谈这个问题,非常感慨地说,佛说难信之法可不就是难信之法嘛,还真是这个样子,大家都不相信会有《华严》的圆教的义理在里面。实际上莲池大师慧眼独具,千真万确。 到了蕅益大师,比莲池大师所判的还要高。蕅益大师甚至说圆顿当中至极圆顿,还超越《华严经》。哎!是有道理哟。你这个《华严经》虽然是众经之王,《华严经》的结穴归根在《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最后的导归可不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吗?它最后导归都在西方极乐世界,可不是《华严经》的最后归宿在西方极乐世界?它不是更高吗?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