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2)

那么旋转过来,在六根当中最难摄的,一个是耳根,一个是意根。大家都会感觉到:念佛念佛就会胡思乱想,口里念着佛想其它的,就说明这个意根跑了;念念念,念得昏沉,念得含糊,自己听不清楚了,这就是耳根没有摄/div>

    那么旋转过来,在六根当中最难摄的,一个是耳根,一个是意根。大家都会感觉到:念佛念佛就会胡思乱想,口里念着佛想其它的,就说明这个意根跑了;念念念,念得昏沉,念得含糊,自己听不清楚了,这就是耳根没有摄住。所以六根当中我们要分析,最难办的是耳根和意根。好,知道难办,那就是在这两个上把它对治好。摄耳根也就是要把这个佛号念清楚,听清楚,自念自听,念兹在兹。念清楚听清楚,这是必要前提:你听清楚才有质量。不能含糊,你自己的佛号都听不清楚,这是不可以的。所以也不能去赶数量,你赶数量就:“阿弥……”你都不知在念什么。一定要历历分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在听清楚的前提之下,速度可以加快;你不能为了赶速度,念得很含糊。摄耳根,然后意根:当你全身贯注地在听这个佛号的时候,意根也容易摄住;或者你带有深切的宗教情怀的时候,意根也不容易跑。
    但往往也不容易,它还会跑,那怎么办呢?那就要用一种方法,印光大师给我们推荐了一种方法,就叫十念记数法。你给这个意根派个任务:“南无阿弥陀佛”,意地当中就记数一;“南无阿弥陀佛,二”;“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同时你默记数字,从一记到十。记到十呢,再倒回来,从一记到十,从一记到十。你就会发现意根不容易跑,如果意根一跑,这个数字就记不下去,就会中断,一中断你知道意跑了。意根跑了,你就把它摄回来,再从一开始数。印祖不断地在《文钞》说:“我念佛原来也是觉得妄念波翻浪卷,自从用了这个方法之后,觉得心慢慢地稳定下来了。”他自己得到利益就把这个方法介绍出来。
    我们试一试还真的觉得管用。年前我也参加过一次闭关,在关房里面也尝试着在经行的过程当中用这个方法,就用“三三四”,当时迈左脚的时候就念三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用你的左耳听这三句佛号;当你迈右脚的时候你用右耳听“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你再迈左脚的时候,再念四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正好这个速度呢——也就慢慢走,左耳右耳伴随着你左脚右脚去听,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也很轻松,也比较摄心。大家可以试一试“三三四”,左、右耳来听,当你那个左耳听,你就避开右耳,你所有的注意力就倾注在左耳,听得很清楚;右耳就这样同理。可以试一试,这都是我们找到的一些把六根摄住的方法。
   “净念相继”,清净的念头相继。什么叫清净的念头?就是唯一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念头,其它的妄想杂念生不起来。但是你让它一点生不起来也做不到,至少其它的妄念作为背景的话,你的佛号的念头是在那个地方的,甚至是占主导地位的,这就是“念”。这句佛号是清净的摩尼宝珠——这句佛号是清净的,所以我们的心系念这句佛号这就叫“净念”。这个净念要“相继”,相继就是在事相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不间断,不夹杂。这个“忆佛念佛”的念头是不间断的,透过事相上的这样一种相继,最后达到理上的理持的相继,那就是我们的心光圆照的不间断。那么这一点在我们念佛的行持当中、实践当中,一定要把它落实下来,否则我们这个佛号的质量上不去。
    有很多地方你听他打佛七什么的,很多人都是念佛念得像唱歌似的,一听就是里面没有他的一种心灵力量的贯注。他唱歌都是觉得要唱给别人听的:“你看看我唱的歌多好听啊。”他这个佛号可能自己都听不清楚。所以昨天开示为什么共修时念佛,首先要听到自己的声音,你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是不行的。你的声音也不能太高,太高你抓不住这个声音,说明你的念头你抓不住。一定是这个声音在我们的周边回旋的,这样你就觉得:我的心就在当下。一定要念兹在兹,我念这句佛号,我的心就在当下:这是一个原则。
    我们用轻浮的心去念,虽然这个声音出来了,但是你摄不住这个心。摄受不住这个心,你的力量不行。你看这个《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的罪人他念十声佛号。这时候他念佛号的力量非常巨大,为什么?地狱境界都现前了,唯有念佛才能解决下地狱的问题,这时候就像一个突围的人,冲开一条血路。这时候他念佛是用全身心去念的,没有第二个念头了。他再也不会想到银行还有多少钱——怎么处理,房子怎么办,现在金融危机了,亏了多少本。他都不会想这些事情了:“我都要下地狱了,还想这些事情干嘛呀?”所以他全部的心灵贯注在这个佛号上,他的那种力量感巨大。这个心性念头的力量不可思议,我们难以做到不可思议,就是由于我们心太散乱了。

我们古人的典籍不断讲这个心性的专一问题。儒家的这个十六字口诀,号称儒家的“道统”,是虞舜把天子位禅让给大禹——这是《尚书·大禹谟》里面的——讲一些治理天下的管理方法,最后所传授的就是这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我们看到这个十六个字,发现虞舜是了不起的人哪,他在心性的造诣方面不可等闲视之。虞舜体会到“人心惟危”,我们人的心很危险哪,充满着贪欲呀,嫉妒哇,斗争啦,吝啬呀,我们人有很多劣根性了。“道心惟微”,我们也有道心哪,但它非常的微弱,非常的微细呀。一个君子、贤人、圣人,就要把这个很微弱的道心发扬光大,把危险的人心把它降伏住啊。要做到这一点怎么去做?就是“惟精惟一”。这个心的念头要精一,“一”就是制心一处,要在一点上,要精一。那么做到精一,我们内心健康的力量、圣明的力量——所谓“明德”,就会现前,就会得到那个中庸之道。你有中庸之道,通过惟精惟一的方法能够“允执厥中”,你就能得到无为的这种智慧、这种德能。于是就可以“垂衣裳而天下治”——无为而治,因为你作为天子,整个的版图就是你心性的表达,你的心能够做到惟精惟一了,天下就太平了;如果一个天子,心不能做到惟精惟一,天下就会波动。所以作皇帝的、作天子的,首先要修心养性,其它管理性的事情都可以让官员去做,但是心性这个东西,你一定要到达一种允执厥中的高度。最后虞舜是传达这么一个心法,实际上这是领导哲学的最高境界。那么这个“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我们的净土法门当中,就体现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做惟精惟一的功夫。你看这个儒家的道统心法,跟我们佛家竟然有这么惊人的一致啊。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