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和空性就能相一致,当然,这个境界很高。不过,以人事来讲,就是对方有缺点,有不是,要能容得过。以《宗风》来讲,不是我们容人家,而是看了这些,“哎呀,我比他差很多!”所以说“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有宽容就没有计较,有计较就没有宽容,所以说计较是烦恼的一个来源。《宗风》这些话都很经典“凡事肯吃亏不计较”,这是一把人生幸福的钥匙,不管在家庭或团体单位,你计较,你就没有幸福。肯吃亏不计较,一定是前途平坦,很幸福。幸福,首先幸福在自己心里边。 对照《宗风》,藉境练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方向。
三、淡化管理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 道场团体当然是有管理的。比如说财务工作,如果没有管理,乱糟糟行吗?工程没有管理行吗?库房、斋堂、客堂工作都要有管理。这里说“淡化管理意识”,是说不要把管理作为唯一,或者固守在第一层面,把管事管人变成第一反应,这样跟道场的“爱心为本”是不一致的。 其实“管理”这两个字是现代的,佛经里找不到这个词,佛也不管人,我们能想像释迦牟尼佛管谁?管他的弟子,管他的团体?他是教化、调伏,以智慧教育、以慈悲感化、以德行调伏。我们当然不具备这些,但这是佛的示范,所以要随学。 我们之所以要管理,是因为要服务,寺院的团体也是一个服务的机构。服务什么呢?为信众提供信仰上的指导、法义上的教学、解脱上的引导,这是我们要提供的服务产品,也就是把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把这一句名号推展到一切众生心中,我们以这个为目标,来安排我们所有的工作。因为我们要服务众生,所以财务要理得井井有条,众生把财布施到三宝的福田里面,是希望我们为他们用好,增长功德、增长利益,如果很散漫地浪费掉信众的信施,就是服务工作没做好。发行部也一样,我们流通的经书,是我们的道粮,必须把法宝及时送到需要的人手中。为此,我们必须在编排方面、在发行制作方面,要井井有条地运作。有服务的观念,整个工作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了。 “管理”,比较硬性、强制性;服务就很柔性。“我是来为你服务的”,听起来就不一样。服务人性化,管理比较物性化。库房的物品,每个都摆放得很整齐,你放那里,它就不动了。但是人不是物品,不能把人当成一个东西,往那里一放,“我要你怎样,你就要怎样”,那就很简单、很机械化了。 人不是物品,不能说“我跟他说几遍了,他都不听”,其实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不听自己的话,那不是正常的吗? 管理会让我们高姿态,“我是管理者,你是被管理者”,就会引起抗拒。服务就会比较谦恭、恭敬,“我是服务员,服务员怎么能起高慢的心呢?”我们是阿弥陀佛的服务员,每个来到HY寺的人都是阿弥陀佛的贵客,我们要小心谨慎地侍奉。我们既然信奉这个法门,不要说“为阿弥陀佛抛头颅洒热血”,说什么“粉身碎骨”,不要讲那么高调,你就对来到HY寺的人有一份服务的心,虽然我们不一定做得那么周到,但是有这份心,对方也能感受到,这样就非常好。
四、化繁为简 多行方便 把繁琐的转化为简单的。简单才方便,让大家都舒适。简单非常好,真理就很简单,万法归一,我们这个法门也很简单,一佛一法一净土,一向专称弥陀佛,没有那么复杂,整个HY寺也要体现这种道风,我们的建筑看上去色调也简单,殿堂、佛菩萨也简单,从外相到内心都要简单化。 简单才顺畅,有句话说“道场以无事为兴隆”,古人说的话很有道理。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不同的层面,不是说简单之后什么都不做,建设也不要建了,发行部的印书也不要做了,那样怎么能兴隆呢?“无事为兴隆”就是不要无事找事,不要有人为的施设,是要让它顺着法自然地流畅,没有多余的东西。凡是多余的繁文褥节、陈规陋习,没有必要的,通通减除掉,这就是无事。 有些事情是观念造成的,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观念弄出很多事出来,那我们就要把它简化。 慧净上人编的书都很简捷,一个图表、一个标示下来,重点在哪里,看起来很舒服。 工作也一样,不要繁琐化。部门工作流程要简便化,寺院的设施、步道也都要简便化,我们的观念也要简化。有一句话讲“佛门规矩多”,规矩是需要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方的工具,“规矩”两个字,有方有圆。圆就是转弯,不会有很强烈的冲突;矩就是方方正正的,必须如此的。现在讲到“规矩”,都是说“你必须这样,这就是规矩”,其实只是“矩”而已,没有“规”。如果是规矩,一定有转弯的地方,没有说一定要这样,它是可以转弯的,这些要我们去体会。 佛门里面有很多规矩都是非常好的,要执行的,对道场的稳定、个人的修学很有帮助,但是也有一些是要简化的。比如说一般的道场规矩,大殿中间的位置据说是方丈和尚拜的,别人不可以拜,因为这一点,守殿的居士非常烦恼。因为来的人,特别是小孩子很自然地会在中间拜佛,他每次都说“这里不可以拜”,每次请人请个半天,这叫无事找事。后来我就告诉他,这个规矩取消,不要这个规矩。我出家之前去寺院拜佛,我一定站在中间,为什么我要这么拜呢?因为我在正中拜佛,我能正面瞻仰佛的尊容,更能感受佛的慈悲摄受。像我们拜父母,肯定是在正面拜。净土变相图,画一个往生的出家众,也在阿弥陀佛的正面。阿弥陀佛呼唤我们,也说“正念直来”,如果也搞个斜歪,怎么来呀?所以正中拜佛符合人心,符合佛法。如果认为“这里大和尚专用”,这就是不平等。我们当然是要平等的,大和尚不在,不能拜吗?可以的。没有这个观念限制,守殿的、拜佛的,都方便、都高兴。不要认为那是多了不起的规矩。 还有,比如说在殿堂里有拜凳,有的人会跨过去,当然这样不好看,但是也不要认为这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就像亵渎神明一样。过就过了,可以简单地提示一下。一般这样就是图方便,威仪不好。如果你说:“这个拜凳是圣物,怎么可以跨过去?”这是你脑子里的观念,这样会让来到寺院的人很紧张。很多人不敢进寺院门,不是对佛没有好感,是觉得寺院一走进去感觉不到亲切,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这是举个例子,其它的方方面面,没有必要的,通通可以简化,只要能增长众生的善根。我觉得规矩的大原则大家要把握,就是:“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得增长;已增长者,令彼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这是佛度众生的次第。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