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一条「殷勤付嘱」之文(2)

这里说「五浊增时多疑谤」,因为没有善知识引导,凡夫的心总是怀疑、诽谤;「道俗相嫌不用闻」,「道」是指出家人,「俗」是指在家人,他们都嫌弃这个法门,都不想听,「哪里有这么简单呢?我看他不对共蝗ズ煤锰

        这里说「五浊增时多疑谤」,因为没有善知识引导,凡夫的心总是怀疑、诽谤;「道俗相嫌不用闻」,「道」是指出家人,「俗」是指在家人,他们都嫌弃这个法门,都不想听,「哪里有这么简单呢?我看他不对!」不去好好听,又不依据经典,这个实在值得悲哀啊。在不少地方都有这种现象,不依佛讲的,只依人想的。如果问「你这个观点是从哪里来的?」「我想就是这样子的,还有,法师也是这样讲的。」学净土法门,不管何人所讲,都要以经典为依据,以三部经为依据,他这样讲是不是依三部经?三部经里边讲到似乎和念佛功夫有关系的,讲到「一心不乱」,所以,也有人说:「哎,你看,不是一心不乱吗?」但是,下午已经解释了,这「一心不乱」是指「专心念佛不杂乱」,善导和尚解释为「专复专」、「一心专念」、「一向专念」,净土三部经的宗旨完全一致。如果一定要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那释迦牟尼佛讲法就法不对机了,他为五浊恶世的恶人说这么难的教法,哪一个人能得度啊?那也不叫「难信之法」了,你得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成了阿罗汉、成了菩萨了,能往生净土,这有什么难信的?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极难信法,就是凡夫做不到所谓的「事一心」、「理一心」,而历代祖师也没有说一定要这样才能往生,都说「专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竟生怨」,这更让我们悲叹了。他自己不修行,自己也不去听,也不去了解,他看见人家专修念佛,他内心怎么样?起了瞋恨心。我们很多人以为这是慈悲心,其实是一种瞋恨心,有人以为自己是在护法,其实是一种瞋毒,有人以为自己是在发菩提心,其实是在造罪,「啊,哪有这样子的?」叫起瞋毒,「你就教人家专修念佛,难道不要行善了吗?」你是听他告诉你不要行善吗?教人专修念佛,是说善人、恶人、出家、在家都要念佛,恶人念佛都能往生,何况你善人念佛就更能往生了嘛,这叫「举恶摄善」,举一个最下等的、最恶的人来显示所有善人、有修行的人更能往生,是这样的一层含义。所以,往往净土门是选择一个没有修行的、最差的人做为典型的案例,来说明所有人念佛一定往生,并不是说是鼓励你少念佛、鼓励你散乱心、鼓励你不要行善,没有这个意思。如果你这样讲,释迦牟尼佛讲《观经》就不要讲了,《观经》里讲五逆十恶都能往生,「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讲?听起来都让我害怕,这不是教人家造罪吗?」所以,不了解佛法,见人家这样修行,他内心起了瞋恨心;起了瞋恨心,外表的行为怎么样?「方便破坏竞生怨」,用种种的方法来破坏念佛,你要说「专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他说「没有那么容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总而言之,在这方面退却你的道心,退却你的菩提心。我们念佛的人,一定要把住,不要上当。「方便破坏」,他或者用语言,或者写文章,或者是串连,然后来关心你──按他的本心也确实来关心你,他不了解佛法。就像我们要出家,都来讲:「你不要出家!」好像很关心你,其实是关心你吗?他按照世俗人的观点来关心你,以佛法来讲,不能阻碍人家出家;那么,你专修念佛,他也在旁边说:「哎!你这样把握不大,这样怎么能往生?你跟我一道出去拜忏、诵经,这样才能有把握。」他是在关心你吗?其实在害你,他也不知道,自己把自己害了,然后也害你了,叫自害害他。「方便破坏竞生怨」为佛法增加怨恨。

        「如此生盲阐提辈」,像这样的人,他生下来就是瞎眼睛,不了解佛法,叫「无眼人、无耳人」,他虽然读经,没有佛法之眼;虽然闻法,没有闻法的耳朵,听到等于没听到,看见等于没看见。我们从昨天到今天,一道来这里学习,大家每个人听闻的,可以讲效果各有不同。如果有闻法耳朵的人,不在多,一句两句就解决问题了;没有闻法耳朵的,听了十天八天心里还在咕叨:「师父坐在上面,我讲也讲不过他,不好跟他说。」然后遇见有别的意见人来讲,「对啊,当初那个师父来讲,我就认为他讲的不对!」可是师父没有讲自己的话啊,都是讲经典哪。所以各位,一定要有闻法的耳朵。「如此生盲阐提辈」,「阐提」是断诸善根之人;「毁灭顿教永沉沦」,他来诽谤佛法,来破坏念佛,来妨碍专修,叫「毁灭顿教」,什么是「顿教」?念佛法门是顿教,罪恶生死凡夫不需要历劫修证,即使没有断烦恼,今生决定可以解脱生死,这难道不叫顿教吗?「顿」是顿速,非常快速。你看《观经》当中,五逆十恶的罪人到临命终时,一声、十声念佛,当下往生极乐世界。有什么法门比这个更快、更超越?所以,这叫顿教,这样的顿教能普遍救度十方一切众生。你把众生的眼睛给迷盖了,你把众生的光明给遮挡了,罪过无量无边哪!所以叫「永沉沦」,永远地沉没在三恶道当中,你这个罪业比五逆的罪业还要重,因为是谤法,谤法当中是谤念佛的顿教,那就更加的罪过无边。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涂身」,把整个大地磨成细粉,磨成微尘,一个微尘代表一个大劫,这样地数尽了,你还堕在地狱里边,没有出来,所以说「未可得离三涂身」。作为我们众生,无量劫来,没有开法眼,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教诲,难免也犯有这样的错误;所以底下说「大众同心皆忏悔」,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如果有(那种情况),今天在这里一道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不管是破坏念佛法门、破坏圣道法门、破坏出世善法、破坏世间善法,所有破法的罪恶,这样的事,若因若缘,我们都来忏悔。从今以后,专修念佛,老实念佛,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你成了佛菩萨,自然就安全了,就不会造下这样的罪业了。所以来念佛。

专修念佛的来源

        《阿弥陀经》这三文,是告诉我们《阿弥陀经》的宗旨:专修念佛。第九条文说明专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第十条文,十方诸佛赞叹念佛之人,而不赞叹行少善根之人;第十一条文,释迦牟尼佛以名号付嘱舍利弗,而不以少善根付嘱,在《阿弥陀经》里明确地说:念佛之外是少善根,不能往生。那么,《阿弥陀经》的宗旨就非常明朗了,所以说:「《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那么,《无量寿经》呢,第六文是说弥陀的ben愿,阿弥陀佛虽然广发四十八愿,但是,第十八愿是根本,理由上午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所以,这一条愿就是宗旨,虽然讲到三辈里边有舍家弃欲、行作沙门,还有奉持斋戒等等,但是,到咐嘱弥勒的时候说:「念佛一念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那么,其它的修行就是小利、有上功德,跟念佛相比,利益就小、就少,功德就有上,念佛是无上,所以,也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本心是在讲念佛,《无量寿经》的宗旨就是如此。《无量寿经》有上下两卷,上卷讲法藏菩萨发愿修行成佛,下卷讲十方众生称念名号往生,乘佛愿力。两卷结合在一起,就是四十八愿的内容,所以,四十八愿是核心;四十八里边,第十八愿是核心,第十八愿所讲的内容,就是专念弥陀名号。第十八愿没有讲到任何其它修行方法,只讲了一点:「十方众生,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这就是专修念佛的来源,不讲其它的修行方法。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