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法师文库 > 上人 >

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6)

善导祖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所以我们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不论我们是行、是⑹亲⑹俏裕还苣愕绞裁吹胤健⑹裁词焙颉⒆鍪裁词虑椋伎梢

善导祖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所以我们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不论我们是行、是住、是坐、是卧,不管你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念佛,这样就是念佛人。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什么叫「大慈」?没有条件的爱心叫做「大慈」。所以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里面,只有讲「乃至十念」,没有讲一定要具备某一个标准。如果有标准的话,就会有的人能往生,有的人不能往生了。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不是什么日本净土,我们这个ben愿念佛法门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法门。第十八愿讲什么呢?讲「念佛」而已。善导祖师说:「望佛ben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第十八愿称为「ben愿」,所以「ben愿称名」是善导祖师所传下来的。

「ben愿」的目的在哪里呢?阿弥陀佛成佛的目的在哪里呢?在于一切众生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往生了,所以说「望佛ben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称念弥陀万德洪名,就是ben愿所讲的,也是ben愿唯一的行持。

刚才我们说「ben愿称名」是善导祖师所传下来的,但那不是善导祖师个人的创见,而是龙树菩萨所讲的。龙树菩萨《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ben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在这一段话就直接点明「ben愿」这两个字,也点明「称名念佛」这两个字了。所以「第十八愿」就是「ben愿」,「第十八愿」就是「称名念佛」。

「ben愿如是」,阿弥陀佛的ben愿是怎么样的呢?「若人」是指十方众生,包含圣人、凡夫,凡夫当中又包含善人、恶人。「念我」,念是意业,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名」是口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归」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归顺弥陀的救度,把我凡夫罪恶的生命、生死的生命、轮回的生命,完全归入阿弥陀佛清净的生命、永恒的生命、不轮回的生命之中,这个叫「自归」,简而言之,愿生极乐就是「自归」。

所以这「ben愿称名」也是龙树菩萨所讲的了,证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ben愿」是龙树菩萨创造的吗?也不是!是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所讲的。《无量寿经》言:

其佛ben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是指阿弥陀佛;「ben愿力」是指第十八愿的力量。第十八愿没有讲其它三学六度,是说「闻名欲往生」──听到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而愿生极乐,从此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话「皆悉到彼国」──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通通都能够到极乐世界,而且从现在开始自自然然就不退转了。

因此,《无量寿经》有讲「ben愿」,龙树菩萨传承,善导祖师再做结论性的弘传,所以ben愿不是日本的,是阿弥陀佛的ben愿。

ben愿的条件就是「称名念佛」, 其它没有。善导祖师说:「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没有说要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如果需要这些条件的的话,请问阿弥陀佛要救谁?如果是这样的话,阿弥陀佛的慈悲是大还是小?有条件还是没有条件?所以我们就「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好。

《阿弥陀经》所讲的「一心不乱」,自古以来都被解释错误,因为他们都没有看到善导祖师的解释,都是以天台的思想解释,或以禅宗的思想解释,不是以净土的思想解释,所以都被误解了。

《阿弥陀经》中有三段文自古以来长期被误解:

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三、「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因为解释净土法门的多是在宋朝之后,尤以北宋时代较多,所以一般人都以天台的思想来解释这几段文,对「一心不乱」的解释都不是很正确,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善导祖师的著作。善导祖师的著作有流传到韩国跟日本,反而是唐朝末年之后在中国就失传了。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又回到我们中国。由于他们没有因缘看到善导祖师的著作,所以都用一般圣道门的教理来解释「一心不乱」,把「一心不乱」解成是禅定上的一心,功夫上的一心。所以就失去了「易行道」的原则,解释出来的当然就不是「易行道」乘船的安乐法门了。

我们来看净土法门善导祖师怎么解释的。善导祖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他说极乐世界是报土的境界,是涅槃的境界,只要进入这个境界,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得到涅槃,所以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所有的法门都是「随缘杂善」,今天所遇到的是显教的就学显教的法门,是密教的就学密教的法门,遇到天台就学天台的法门回向往生,遇到禅宗就学禅的法门回向往生,遇到什么就以什么的法门、什么的功德来回向往生,这个叫「随缘杂善」。这样子的「随缘」而行,就是「杂善」,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因此说「随缘杂善恐难生」。

「随缘杂善」都是少善根少福德,那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呢?善导祖师接下来解释说:「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也就是只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管你有功夫、没功夫,心清净、不清净,出家、在家,都通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已符合「专又专」,已符合「一心不乱」的条件了,所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称念弥陀专复专」。

所谓「一心不乱」。一则不二,不二就是专;不乱者,不杂乱,不杂,也是专。所以只要我们专念弥陀名号,不杂修杂行,就是一心不乱,而不是说降伏或断除见思二惑那种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都不能往生,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就不是十方众生,而是只救度圣者了。因为功夫上的「一心不乱」不是「理一心」就是「事一心」,那都已经是破无明或断惑的圣人了。

所以我们学净土法门,若要能够安心决定、往生决定,必须先要了解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内涵,如果不了解第十八愿而学净土,往往会偏差,让我们无法安心。因此对于「一心不乱」的行,我们要这样的了解。

我是出家的身份,我就以出家的身份专一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大家都是在家的身份,就以在家的身份专一念这一句弥陀名号。我虽然出家,但还是贪瞋痴烦恼强盛,业障深重、妄想杂念纷飞的凡夫,那我就以这样的身心去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在家的居士,如果烦恼很淡的,业障也不深,一念起佛号就很清净,大家也以这样的身心根机专一念这一句弥陀名号。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根机专一的来念这一句弥陀名号,这样大家都平等往生。为什么?你是善人,你也一样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上;你是恶人,也是坐在愿船上;不管你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出家还是在家,同样都是坐在愿船上。我们往生是靠这一句万德洪名,不是靠我们的身份。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就通通舍掉身份,通通依靠这句阿弥陀佛来登彼岸,来进入无为涅槃的境界,同样成佛。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