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法师《念佛心地功夫》(8)

古人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入佛门首须五年学戒,这是基U饩浠昂芗虻ィ粢牢慕庖澹芸赡艽砘崃艘馑迹晕皇茄五戒 、十戒、菩萨戒、八关斋戒之类。而不知此戒乃是指老师的教诫。五年之中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

古人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入佛门首须‘五年学戒’,这是基础。这句话很简单,若依文解义,很可能错会了意思,以为只是学五戒、十戒、菩萨戒、八关斋戒之类。而不知此‘戒’乃是指老师的教诫。五年之中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不是指戒条。

古代师道尊严,教书的人在社会上,没有人不尊敬的。世法如是,何况佛法。所以,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哪一位是善知识?我们看古代的语录,仔细观察就了解。其实善知识并没有标准,最重要的条件是:自己心目中最仰慕、最佩服的人,此人就是你的善知识。因为他讲的话,你能百分之百服从,他就是你的善知识。反之,你不佩服他,不肯听他的,即使他的德行再高,学问再好,也不是你的善知识;纵使诸佛菩萨来,你若无尊敬、依教奉行的心,佛菩萨也不是你的善知识。如果,别人讲同样的话,你不能信受;善友说了,你就能欢喜依教奉行,他就是你的好老师。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能以正法教导你,他自己未必能做到,但是学生百分之百的服从,学生做到了,所以学生往往超过老师。老师再高明,若学生不肯相信他的话,不能依教奉行,教学就没有效果,学生跟他一辈子也不会有成就,选择老师的标准在此。

佛教各宗派的语录里记载,无论在家出家,学人参访大德,大德往往告诉他,你的缘分在什么地方,到那里去参访你会有成就的。学人依其指引去参学,果然三年五年就开悟,就成就了。我们仔细想想,指点他的人,他有能力指示来学的人,到某地某人处学即能成就,难道自己没有能力教导?难道在他的道场不能成就吗?中国文字简单扼要,参访老和尚的过程,想必谈了多时,也许在那里住了好多天,书上记载只有两三句话,其实谈得很多,了解得很深。老法师很清楚这个学生的根基、习气,以及心目中所仰慕的不是这个道场,也不是自己本人,于是介绍另一位符合他理想的大德;由他所仰慕的人教导他,他即能百分之百的顺从,因此三年五载便成就了。其实他自己的道德学问与修持,决不比那个人差,只是根性缘分不相同而已。

譬如,某人对禅非常有兴趣,他到此地来念佛。虽然念,心定不下来,对禅总是念念不忘。他在此地,佛也念不好,禅也参不好,就耽误他了;不如介绍一位参禅有功夫的好老师给他。他到那里,死心塌地,不打妄想,认真参学,很容易成就。所以,一个道场只修一个法门。自古以来,所谓‘建道场,立法幢’,解行专一。集志同道合的人共修,大家都有成就。《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修一个法门,欢迎志同道合的学人到这里来修;愿意修别的法门,都介绍到其他道场去,介绍给其他的法师,这是成就一切众生。所以‘法门平等,殊途同归’,一定要存善心帮助人成就,不能障碍人,否则罪过就很重。

古代道场就像现代的专科大学,便利大众参学。每个道场有自己的修学宗旨,有其依据的经论,有独特修学的方法。同一个宗派,不同道场,还是大同小异。譬如,念佛堂念佛,念的腔调、速度不一样,此二人在一个念佛堂念佛,必使同修大众皆生烦恼,因此必须分做两个道场。

《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与诸佛菩萨为我们做模范。佛弟子要做一切众生的榜样:人中第一,家中第一。家庭要做全世界家庭的好榜样;做生意的,公司行号是世界第一,这才是佛弟子。佛法里没有第二,门门第一,样样第一,这就如法。所以,学佛不难,要紧的是智慧增长,身心清净。要达到身心清净,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

3、勿拉信徒·勿化缘

道场不可以拉信徒,不可以化缘,否则就造罪业,总有过失。道场的维持,我们相信佛。‘信佛’非常重要!这是李老师传授给我的。我出家受戒之后,到台中看他老人家。一见面,他就教我‘信佛’二字。然后解释,你学佛这么多年,又出家受了戒,还在外地讲经,我教你此二字,你不觉奇怪吗?

‘信佛,好难!’佛教导我们做的,要依教奉行;佛教导我们不能做的,就决定不可造作,这才是信佛。必须解佛所说真实义,依教奉行,才是信佛。道场有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所以一心向道,其他都不要顾虑。自古以来,真心向道的人,就是修清净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帮助一切同修破迷开悟。

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所有弟子,代代相传,大乘经上说,白毫光中有一分功德供养后世的出家人,一直到法灭。我们能不能信受!

4、法门无量只选一门

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来的。修学的总纲领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迷、邪、染皆是业障。《金刚经》教我们“应无所住”,住就是染,就是执著,就是分别。佛教导我们,做任何事都应随缘而不攀缘。

佛法是‘觉、正、净’,八万四千法门,到最后就从这三个门入。禅宗、性宗,走觉门,所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走正门,如贤首、天台,法相、三论宗,依大乘经典修正自己的知见,入佛知见,正知正见。净宗、密宗皆走净门,特别注重清净心,心净则国土净。未入门时,三门不一样;入了门,则三门原是一门。心地清净,哪有不觉悟的道理?觉悟的人,哪有知见不正的道理?‘觉、正、净’,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这样修学就有方向。

《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很多,尤其是“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这样的句子有七、八处之多。可见这句话重要。最重要的是“受持”,“受”是接受,佛的教训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决定不违背;“持”是保持,永不退失。后半段讲“信心不逆”,决定要照这样做。

同修们问我:‘读哪一部经好?’须知每一部经都好;喜欢读哪一部经,就读那一部经,可是要记住,一生就读一部经,才会有成就。若想这部经也好,那部经也好,即是贪心。佛教人断贪心,不是教人增长贪心。

学一部经是‘一门深入’,死心塌地在一个法门上,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佛说一切经,不是要我们全部都学,而是在一切经中选择一部适合自己根性的,一门深入,才能成就。四弘誓愿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排在第三句,第一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句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必须做到前两句才能广学法门。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