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6)

身心自在是说自在之乐。身能进退没有障碍,叫身自在;心能离开烦恼的系缚,叫心自在。也就是说,能离开生、老、⑺澜猩碜栽冢蝗绻艹羯⒆ ⒁臁⒚鹁褪切淖栽凇经里面说: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

‘身心自在’是说自在之乐。身能进退没有障碍,叫身自在;心能离开烦恼的系缚,叫心自在。也就是说,能离开生、老、病、死叫身自在;如果能除掉生、住、异、灭就是心自在。

经里面说:‘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少欲既能生诸功德,无欲更能受无尽利益。简单的说,九法界众生都是有作有为,唯有佛一人,才是无所作无所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解脱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这一条是‘知足守道觉’。佛说过常修少欲的法门之后,再继续宣讲‘知足守道’的道理。因为贪欲的心没有厌足,必然就有痛苦,而受生死轮回的果报。因此,要我们觉悟‘贪欲是生死的根本’,而修学‘知足守道’的法门,以对治贪欲的增长。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不外乎知足与不知足的差别。前三句是指凡夫不知满足;后四句是指菩萨能知足。

‘心无厌足’的‘心’,是指一般凡夫欲望的心理;也就是说,贪欲没有止境,必然造作无量无边的罪恶。有了罪业,一定要受生死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心贪求无厌,那只有走上罪恶的途径,种下地狱的种子。

‘惟得多求’:我们应该知道,贪求无厌是众生受苦的根本。众生误认缘虑心为自己的真心,把苦当作快乐,好像秋天的飞蛾盲目的向灯火飞扑,从苦入苦而不自知,颠倒之至!众生多求不止,增长罪恶,贪求之心,好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所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的人,后果是使自己陷在罪恶的深渊里,愈陷愈深,永远不能自拔。

‘增长罪恶’:世间的贫穷和富贵,虽然在物质上有好坏的差别,但是富有的人,也只能吃一分,住一分,其余的就没有办法消受。可是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止境,才会造成种种罪业,到临命终时,生前辛辛苦苦所求的一切,一点儿也带不去,只有所造的罪业,非常坚固的藏在八识田中,由业力牵引,受生死的果报。所以佛法有句话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谨慎。

以上说明众生不知足的过患,诸位对于这些过患,要时时警惕,不要受它的害,我们应该学习菩萨的行业,以菩萨的行业做榜样来修学。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这就是菩萨的行业。

‘菩萨不尔’:‘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凡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能发菩提心而行菩萨行的人,就称为菩萨。这里说,发心的菩萨,不像贪得无厌的凡夫。因为菩萨是以利他为宗旨,而时常要以自己所有的布施给别人;对于世间一切东西,视为身外之物,根本就不看重,当然不会去多求而造罪业,所以菩萨也就不会像凡夫那样的增长一切罪恶。

‘常念知足’:菩萨对于现前的生活,常常思念知足;纵然过著淡泊的生活,感到非常的满足。遗教经说:‘不知足的人,虽然很富有,而仍然以为贫;知道满足的人,虽然很贫穷,而以为是很富有。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也是非常安乐;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还是感到不称意。’这就是菩萨和凡夫不同的道理。

‘安贫守道’:一个行菩萨道的人,绝对没有贪欲,而且在贫穷困苦中过生活,也绝不怨天尤人,不因为贫穷而妨碍自己的修道,甚至于愈在困苦中,愈是守道清净,真正能做到‘人穷志不穷’,这才是真正的安贫守道,人格不穷,就非常的高尚而富有。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安于贫穷而不为贫穷所困,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一个好榜样。颜回虽然住在最简陋的小巷子,一箪食、一瓢饮,别人看见,感觉他太苦了,但是颜回却感觉很快乐。因为他内心充实、满足,一心向道。所以他的生活过得很有乐趣,这才是真正的富有。佛法说:‘有道德,有智慧,才是无价之宝;道不穷,才是真正的不穷。’这一切都是知足的利益,值得我们效法。

‘惟慧是业’:常念知足的菩萨,为求取无上清净的智慧和度化一切众生的事业,他能于淡泊中,过著清贫的生活,依靠‘智慧’修习一切道业。‘智慧’对于一个学佛的人的确很重要。无论在断烦恼、证菩提的过程中,自利利他的道路上,只要有智慧作先导,绝对没有阻碍,可以勇往前进。有了智慧,对于事理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就是化导众生,也能做到圆满与成功,同时更能够破除无始劫以来深厚的烦恼习气。由此可见,不论自证化他,都需要智慧才能做到究竟圆满的功德。若具足圆满的功德,就叫做‘大富有’;如果不具备功德,就是‘贫困’。

归纳起来说:对于身外之物追求无厌的人,是会增长无边罪恶的,受生死轮回的果报。菩萨常念知足,具足一切功德,遵守清净的佛道,所求的是智慧德业,所作的是度众生的事业。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和不懂佛法的人一样,只求物质的享受,而应该求取道业法财——永不散失的信、进、戒、惭愧、闻、舍、定慧七圣财,才是真正的大富翁。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这个法门叫做‘常行精进觉’。这个法门最主要的,就是讲懈怠与精进的得失。开头第一句是说明懈怠的过患,下面四句是说明精进的利益。前面我们说过行菩萨道的人,既然是以求智慧和度化众生为事业,菩萨的慧业绝不是侥幸得来的,是需要从精进不懈中求来的。所以如要驱除懈怠,一定要实行精进求得智慧。

‘懈怠堕落’:‘懈’是一个人身体颓废松懈;‘怠’是精神懒散而不能集中。‘堕落’就是从上往下落,而不向上的意思。这是说,学佛的人,如果时常身体颓废,精神放逸而不集中,必然就会堕落,想要再上进是很难的事。对于上求下化的功德,自利利他的事业,自然完全失去兴趣,不想精进。甚至于对一切有利益众生的事情都不去做,这是一切恶道的根本,也是懈怠的过失。

‘懈怠’是二十随烦恼中的八大随烦恼之一,它的特征,就是精神不振,意志消沉,昏昏沉沉毫无进取心和责任心,整天非吃即睡,甚至于虚度一生的光阴。我们众生有这种烦恼,是从身见生起的,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细说也就是我见过重。所以稍微劳动,就怕辛苦,惟恐损坏身体。例如我们学佛的人,参禅怕腿痛,学教怕伤脑筋,念佛怕口干,这些都是由身见而生起的烦恼,障碍我们精进修道。所以懈怠的人,绝不能成办大事。经上说:‘懈怠是一切行门的累赘,在家人如果懈怠,连衣食都不能供给,事业更不必说;出家人如果懈怠,就不能出离生死之苦。’由这里可以知道,懈怠的过失,也就是堕落三途的业因。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懈怠、放逸的话,无论是士、农、工、商,都不可能有成就。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世间很多是因为懈怠沦落为乞丐的,也有富贵的人,因为懈怠而变成贫乏的人,这都是因为懈怠堕落而造成的。学佛的人,那更不能懈怠,必须觉悟懈怠的过患,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如果有懈怠的坏习气,要约束自己改正,远离懈怠,才不妨碍我们的进修。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懈怠呢?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